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諸葛亮在大陸惹出麻煩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07-06-01

瀏覽數 20,800+

諸葛亮在大陸惹出麻煩
 

本文出自 2007 / 6月號雜誌 吃出競爭力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告訴後主劉禪的話。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諸葛才答應出山,在隆中與劉備縱論世局,史稱「隆中對」,天下三分,就在諸葛先生的運籌帷幄中於焉成形。〈出師表〉一向都被選入教科書,讀過中學或大學的人多會背誦。但「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在哪兒?歷史未明白記載,就成了一樁公案,也就引起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的「主權之爭」。

出山之爭,爭的是旅遊商機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在西元207年,今年4月中旬,湖北省在襄陽風景區隆中舉辦「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慶典系列活動」。這自然引起河南方面的不滿,又一番爭論勢所難免。

南陽和襄陽之爭,應是第三回合。1900年,大陸郵電部發行「三顧茅廬」郵票,對首發地點,南陽和襄陽均據理力爭。南陽認為,孔明既明言「躬耕於南陽」,南陽應是他們那。襄陽則強調,「隆中對」是諸葛一生最重要的標誌點,隆中就在境內,是諸葛耕讀於此的明證。雙方僵持不下,郵電部管不了歷史,就把「三顧茅廬」的郵票給兩地自辦首發,郵電部不參與了。

2003年春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初中語文課本第六冊,節選《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部分文章,取名〈隆中對〉,書中將「南陽」註解為「湖北襄陽一帶」。河南南陽極為憤懣,立時舉行「捍衛歷史,尊重史實,諸葛亮南陽躬耕地萬人簽名活動」,嚴詞譴責新編教科書「損害南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傷害1000多萬南陽人民的熱情。」出版社趕忙將註解做修改,始平南陽眾怒。大陸處處是古蹟名勝,一處廟宇、一座亭塔、一塊石碑,只要能攀上歷史,都能使中外人士蜂擁而來,使當地的觀光事業紅紅火火。所以襄陽、南陽之爭,雙方未必多麼厚愛諸葛亮,恐怕更愛其中的無限「商機」也。一位知情人士就說,襄陽為什麼選在4月中舉辦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的活動,因為五一黃金假期的旅遊旺季就要到了嘛!

出師之斥,斥的是開戰動機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諸葛亮的「出山」,有人爭奪,但他的「出師」,卻出現受「排斥」的跡象。在〈出師表〉裡,諸葛亮說明他躬耕於南陽,本無意仕途,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接著陳述北伐的理由,「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最後還「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諸葛亮的這份〈出師表〉,文情並茂,大節凜然,千載以下一直為世人頌讚。但中共西安市委黨校歷史教授胡覺照,今年4月中旬致函教育部,建議把〈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因為諸葛亮發動戰爭的原因,只在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對辨別能力不足的中學生講這樣的課文,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於科學軍事觀的發展。他主張拿掉〈出師表〉後,以華歆的〈止戰疏〉代替。在〈止戰疏〉裡,華歆提出了「國者以民為基」的民本思想,以及「兵不得已而用之」的止戈為武的戰爭觀。

為佞臣平反?為忠臣廢言?

華歆也是三國時代的人,讀者如果一時想不起這個人,一說「割席斷交」這句成語就一定會記起他來。管寧和華歆是好友,兩人一同耕田時,犁出一塊金子,管寧當時就把它丟掉,華歆則撿起來看,依依不捨。另一天,兩人同在房裡讀書,窗外大官經過,儀隊吹吹打打,管寧不為所動,華歆卻跑出去看熱鬧。古人席地而坐,華歆回來時,管寧已把席子割成兩塊,表示道不同,不能再做朋友了。不過上述故事是《世說新語》講的,正史並無記載。

華歆在東漢桓帝時累官尚書令,後歸曹操,官至太尉,操歿後輔曹丕、曹睿,參與了東漢「禪位」於魏文帝曹丕的改朝換代的重大事件,〈止戰疏〉是向魏明帝曹睿提出的。由於華歆「助魏篡漢」,在「政治操守」上有瑕疵,不免被後人視為「奸佞之臣」,對他的主張,往往也就「以人廢言」了。

不過這回胡覺照教授提出以〈止戰疏〉取代〈出師表〉的建議,就各方在媒體上發言的內容來看,反對者倒是不多。畢竟世人渴望和平,戰爭已非世界主流思想了。惟諸葛亮泉下有知,也許會抗聲言道:「我的〈出師表〉寫於1700多年前,那是個什麼時代?什麼環境?我個人又是肩負何等樣的責任?你們今天放言高論,十足是看人挑水不吃力的風涼話!」刪乎?留乎?不論大陸教育部怎樣表態,是非判斷都存在社會大眾的心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