燠熱的初夏,台灣錢滾滾流往海外。
5月3日,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因為逼近募爆,申購緊急喊停。5月10日更宣布不接受任何定期定額新申購。這檔新基金成立才七個月,竟空前受歡迎,反映出台灣投資人對海外基金的熱愛。
而保誠投信於5月推出亞洲基礎建設基金,同樣立刻申購爆滿。國泰全球基礎建設基金,推出不到一星期,100億全部募集完成,又進行第二次募集。
近年以來,台灣投資客正逐漸捨棄台灣投資工具與管道,大舉投資境外共同基金,「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國人共持有新台幣1兆4000億元的境外基金,平均一個月流出1167億,到海外購買境外基金,」永豐金控綜合研究處首席經濟分析師黃蔭基分析。
一向只對台灣股市、房地產投資比較熱中的台灣廣大投資人,為何突然對台灣以外的境外基金如此狂熱?原因是台灣的股市及其他投資管道,不如境外全球股市投資報酬率高,引起這波境外投資熱。
其他貨幣漲,台幣相對大貶
台幣到底有多弱勢?從台灣人一向只看成度假勝地的泰國幣值就知道。
泰銖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首度超越新台幣,以5月18日即期匯率,泰銖對台幣匯價0.99比1,十年來首見。台幣變薄了,連物美價廉的泰國旅遊,現在都貴多了。
截至5月18日,今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已經貶值3%。更有專家預測,新台幣對美元將貶至1比33.5。美元因為小布希政府在中東戰爭的巨額花費、美國總體經濟因素等,已經是近一年來最弱勢的主要國家貨幣,而相較之下,台灣身處起飛中的亞洲市場,各亞洲匯率紛紛上揚,台幣居然比美元還要弱。
再比較國際各大主要貨幣的匯率來比較,根據今年以來牌告匯率比較指出,相較於今年以來歐元、英鎊、澳幣、紐幣漲勢驚人,台幣貶值幅度更是大到約從12%到20%。而經濟成長熱鬧滾滾的亞洲地區各貨幣(日圓除外),例如人民幣、泰銖、韓寰、印度盧比、馬幣、新幣等,台幣貶值幅度更是明顯,約從3%到25%。
匯率走疲,有利出口外銷
台幣到底有沒有超貶?「我認為沒有,現在應該是最低點了,新台幣對美元約33.4比1,上限和下限應該在31.5到34之間,」一位金控集團研究員指出。
也有不少專家分析,台幣匯率其實大致在中央銀行掌控之中。央行對每一家銀行的外匯部位都一清二楚。「美元賣得多一點,央行一通電話就來了,說:你們為什麼要賣這麼多?」一位銀行個人金融主管說,「這種軟性的行政關切,你不能不聽話,不然,下次你申請什麼新的外匯業務,就不准。」
而站在鼓勵出口立場思惟,台幣維持低檔匯率,純粹是為了讓台灣的製造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相關產品)持續維持國際競爭力,刺激出口,讓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維持中度成長。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調高為4.38%,相對亞太發展中國家的高度成長中,只能算差強人意;而經建會從去年第三季公布的景氣燈號,台灣已連續十個月是「持續穩健成長的綠燈」,實際上要達到主計處預測的經濟成長率為4.38%似乎不是太難。
成長警訊?幣值倒退20年
實際上,台灣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軌跡,果然朝著經建會的預測方向發展:消費中低檔,外貿出口果然獨撐大局。
台幣匯率絕對不能升值,否則會傷害到出口的競爭力。
經建會預測的,唯一不夠準確的是,投資仍然低迷,國人的現金源源不斷變成美元、歐元,流向海外申購境外基金,甚至連外資也紛紛退出台灣,轉往其他亞洲股票市場投資。
台幣貶值對出口有利,但對出國旅遊與求學的人就大大不利了。短期內,國人要出國留學、旅遊,都要增加預算。
20年前,中美貿易諮商談判,因為台灣出口太旺盛,導致對美貿易順差太大,在美國貿易法301條款的威脅下,台幣在1987年下半年由央行主導,新台幣緩慢升值,美元對新台幣從1:35.24升值,一天升一分,到1987年12月為止,到達1:28.91,當時也是為了保護台灣的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避免快速升值扼殺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轉眼間,台幣又緩緩往當年中美貿易諮商談判的水準貶值。
20年如一夢,台灣的外銷競爭力真的有增強嗎?還是超貶的台幣,反映出台灣整體國力的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