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併彰銀,風風雨雨不斷,賭上老本要買下彰銀的台新,為何如此拚命?
強併彰銀 搶1兆3555億資產
想解構這命題,首先要問,彰銀為何如此搶手?
當然是因為彰銀高達1兆3555多億台幣的資產總值(見頁98表),自從1998年10月民營化之後,已經是亞洲地區很多私募基金眼中的一口肥肉。
首先,彰銀所有分行都位在台灣七大都會區、20多個二級城市的中心精華地段,光是房地產和地皮的價值,「彰化銀行的每個分行的資產就至少值1億台幣,」在自己違法出事被起訴前,前金管會委員林忠正就公開說過。
然而,當時彰銀的管理,並非和全球專業金融接軌,一旦股權公開釋出,很容易被外商控制。
長久以來,彰化銀行就因為是大鍋飯,管理很複雜。1998年前,所有單一股東,如董事長張伯欣家族,都是股份不超過2%的小型持股人,在精省前又被如狼似虎的眾多金牛級省議員超貸甚多,問題不少。
政黨輪替後,財政部決定第二次改革,藉由民進黨版本的「民營化」政策,將彰銀經營主導權交由民間,提升績效。
當時彰銀團隊,眼看要被政府賣掉,不如自己先自救。於是彰銀要增資、要自救,先是到國際上去賣美國存託憑證(ADR),結果財務報表不好看,省議員超貸太多,國際法人不敢問津;第二次才決定發行22.5%的特別股,經過一番風雨之後,才由台新得標,入主經營。
半路程咬金 殺退淡馬錫
再問,台新如何不惜開罪財政部,硬生生地從淡馬錫口中搶下這塊肥肉?
當時財政部還當媒人,幫彰銀洽談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希望藉著淡馬錫之手重整彰銀,根據淡馬錫印度裔的董事長丹納巴南的說法,淡馬錫的定位有點像「私募基金」,原本主要投資標的就是像彰銀這樣的公司,於是彰銀幾乎就要納入星洲國營投資機構的版圖了。
但是國內的各大金控集團對彰銀的豐厚土地資產,也充滿興趣;所以彰銀特別股必須公開招標以示公平。
於是,兩年前,台新金以「半路殺出程咬金」姿態,打敗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把險落入外商手中的彰銀經營主導權保住在台灣後,得標第二天,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立刻拜訪當時的財政部長林全,要求履行承諾,凡是當時財政部答應過給淡馬錫的,台新也依法可以要。
其中最關鍵的是,財政部必須協助台新金取得彰銀的經營權。
那年彰銀股東大會,原本由財政部指派的官股兩席彰銀董事,就讓給台新,讓台新金取得彰銀八席董事,得到主導權;不久後,來自台新集團的資深銀行家陳淮舟,也正式出任彰銀總經理一職。
拚老本 外界嗆聲槓桿玩過頭
但台新又從哪裡募集資金,讓淡馬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台新當初到香港找國際性的私募基金新橋,到日本找野村基金,舉債336.5億台幣;靠著這兩大筆境外資金的挹注,台新比第二高標淡馬錫控股多出了約40億台幣,打敗淡馬錫。
但彰銀工會質疑,台新買彰銀的資金來源,是當時發行150億丙種特別股、186.5億次順位公司債,當時台新的負債比例又是所有金控之首,合計募集了336.5 億的基金,幾乎都是外面人的錢,不是台新大股東的錢。彰銀產業工會理事長曹炳坤分析說,這是台新以小博大,運用財務槓桿過頭。
輔大金融系教授葉銀華也指出,次順位債券屬於負債,而無表決權與不具備『轉換普通股權利』的丙種特別股,也屬於『負債形成』,因此台新2005年10月購買彰銀特別股並取得八席董事席次,「我還是認定台新併彰銀是屬於『負債槓桿併購』,」葉銀華強調。
這使得競爭者質疑公平性。
為此,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在兩年前就公開對媒體說,如果彰銀特別股的股東權益是開標後才有的這種「從寬解釋」:富邦也可以出到一股50元。新加坡淡馬錫更是公開抗議。
「台新小吃大、財務槓桿玩到極致,大股東吳東亮等董事的股票拿去質押,負債占資產比過高(93.45%)!」台新金控財務報表如此顯示。
然而,再怎麼不賺錢,台新併彰銀的法律過程,目前看不出有違法問題。
再買股權 防工會抵制經營權
至於已被呆帳打得焦頭爛額的台新,為何又要在去年台股公開市場勉強買下2.5%彰銀股票,甚至還因此被金管會懲處?
目前台新已經掌握彰化銀行八席董事,要再買股權的原因,是為了防範彰銀工會的對抗。
在6000多名彰銀行員的串連下,由彰銀產業工會發動的阻礙合併動作,將會成為台新的一個大難題。
下一次再開股東大會,要是沒有上次財政部「護航」,很難再拿到壓倒性的八席。屆時,彰銀產業工會對台新會有什麼抗爭策略,以阻擋合併,也很難說,於是台新金控多購入股權,做為保障,畢竟兩年前標售彰銀特別股時,根據金控法,台新只要取得彰銀半數董事,且股權達到25%,就可以有效阻絕彰銀產業工會的阻撓合併了。
能否合併?都還在觀望中
原本各界已經視彰化銀行是台新的囊中物,近日卻起了微妙變化。不少人好奇,以台新現在的狀況,今年底前,真的能夠合併彰銀嗎?
看到台新因為雙卡風暴重傷,目前「積極調養」中,原本只以「社會正義」「彰銀員工的工作權」等勞工權益相關議題,進行抗爭的彰化銀行產業工會,近日開始調整抗爭策略,端看營運不佳的台新要如何接下去「併」彰銀。
資本不足,大股東又不願意再拿私人的錢出來,增資的目標只好動到海外。
但是,台新去海外募資,是不是真的順利?林克孝剛從香港、新加坡回來,不願意談細節,只是輕描淡寫指出,「目前還是『進行中』。」
如果台新募資不順利,「我們要看他們吃得到,是不是吞得下?」在彰銀年資超過30年的工會理事長的曹炳坤用右手做了個掐著脖子的動作說。
未來,台新與彰銀員工還必須有更好的互信與互動。
5月中,彰銀正在忙著工會幹部改選的事,曹炳坤說,「我們正嚴密監督台新是不是開始挖彰銀的牆角?」
例如,曹炳坤指出,台新派來的新任總經理陳淮舟簽下幾個決策,有部分長期和彰銀往來的資深客戶因為陳淮舟認定債信不好,不准貸款,工會倒是想追蹤看看,這些客戶有沒有移轉到台新銀行去辦貸款?
看來,要如台新金控營運長計葵生公開說的:「希望在今年底前合併彰銀。」距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條頗為曲折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