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美化臺灣空中的景觀,原本吊掛在我們生活周遭「電火柱仔」的電纜線,台電正逐步實施「地下化」,至今年6月底,完成臺灣及離島的地下化纜線17萬公里長,電纜地下化比例達45.9%,但面臨易淹水地區等問題時,追求安全、便民,都充滿挑戰難度。
電纜地下化已成為部分先進國家的重要基礎建設趨勢,臺灣目前的推動比例遠高於日韓等大部分亞洲國家,也顯示出政府、台電對於提升城市環境和供電穩定性的重視,雖然地下化線路的建置成本是架空線路的8倍之多,但能發揮主要功能:防災,尤其偏鄉和離島地區,電纜地下化能夠在颱風等天災來襲時,減少電力設施受損的風險,增加供電穩定性。
風雨、淹水中搶修,地下化先評估因地制宜
將近80年的悠長歲月裡,台電人員不畏疾風勁雨、爬上電線桿搶修供電的畫面,總是深深感動著人們。
而現今在背負使命、邁向電纜地下化的新里程之下,台電也希望大家能瞭解:架空線路和地下線路各有優缺點,需要因地制宜,易淹水地區的電纜地下化風險相對提高,電氣設備被水淹沒後的查修難度必然增加並因此延誤恢復供電的時間,那麼台電與地方政府及社區鄰里取得共識後,在進行地下化時,就可仔細評估各地區的具體條件,確保相關配套措施到位,並在施工過程中兼顧安全與效率,從中取得平衡,未來既可提升供電穩定度,同時減少民眾的疑慮,讓電纜地下化成為真正惠及社會的工程。
「推動電纜地下化必須全盤考量。」台電表示,大樓或社區的地下電纜本身雖不會因淹水而損壞,但如果開關等設備淹水了,就必須先把水抽乾後才能檢查及搶修,形成挑戰難題,而電氣設備被水淹沒後,查修的難度會增加,也會延誤恢復供電的時間;相比之下,架空線路因為容易透過視覺檢查進而修復,搶修效率自然更高。
為何要電纜地下化?鄰近的日本有做到嗎?
世界各國從景觀著眼的都市計畫,一開始就持續推動電纜地下化,倫敦、巴黎、新加坡等城市幾乎已達100%電纜地下化,但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急於重建,採取的是便宜、快速布建的電線桿為主建設,近年起才開始電纜地下化。
「去電桿化」的主要目的是著眼防災、安全及維護景觀,因此日本政府已把在防災與景觀上有必要的道路與區間視為優先對象,訂定2025年前加速「去電桿化」的目標。但相較於歐美,在日本連最先進的東京都,目前只有6%鋪設,日本有約四成都道府縣電纜地下化比率甚至不到1%。原因便是成本高道路又狹窄,讓電纜地下化推動緩慢。電纜地下化每公里要花逾5億日圓,也必須拓寬人行道,這對馬路及人行道狹窄的日本來說,要花不少時間徵收私有地。加上電線桿跟電力公司、通訊公司等各式各樣企業與團體有關,協調過程相當複雜。
相較之下,電纜地下化比例達45.9%的台灣,是政府、台電努力克服各項困境,超前部署,只為了提升城市環境和穩定供電的初衷。
兼顧美觀、安全、搶修效率,台電力求平衡
此外,隨著地下化,許多電纜與孔蓋陸續被降埋,使得配電設備的故障位置較難尋覓,也增加了查修的難度,如果孔蓋已降埋到地面下,因應各縣市政府的路平專案,台電要開挖馬路必須申請許可,導致停電時間延長。
以今(113)年6月19日下午12點51分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二段–雙十路二段一帶883戶停電事故為例,由於地下電纜故障,因孔蓋降埋,現場人員必須開挖路面以進行修復,需要較長時間,經查修故障區間之後,於晚間20點07分始全數復電。
處理地下電纜事故時,愈是繁榮的都會區,查找故障點的難度愈大,台電同仁會根據儀器的聲音強度定位故障點,修復工作有時需要封閉道路,取決於故障的複雜程度和位置。如果故障發生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可能需要在晚上進行修復,以減少對交通的影響。
電纜地下化後,變壓器、開關設備並非完全「消失」,地面上若無適合的公共設施據點,就可能會放置於人行道,也期望用路人體諒。雖然電纜地下化有美化景觀的優點,但也犧牲了架空線路所具備的優點,產生線路維護困難、搶修復電時間長、配電設備擺放位置難找等等問題,各界在評估電纜下地相關需求時,應先有所認識,衡量地下化的利弊得失,再推進地下化。
面對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台電強調,將一本初衷,持續提供穩定電力,積極面對停跳電事故等各種挑戰,站在第一線全力修復設備,讓民眾感受到台電服務的專業與溫暖,就是至高信念!
(台灣電力公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