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孕育文化土壤到 植基於文化的國家力量

陳郁秀
user

陳郁秀

2007-05-01

瀏覽數 23,950+

從孕育文化土壤到 植基於文化的國家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7 / 5月號雜誌 高感度人才崛起

英國人類學泰斗泰勒(E.Tylor,1832~1917)認為,文化是一切知識、宗教、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做為某個社會成員所具有的稟性和習慣在內的總和。這個觀點,揭示出文化內涵的獨特性與地理性,更重要的是,文化累積的延續與傳承,如何與孕育文化土壤之上的人、以及其對待和經營的態度,是何等攸關重大。

對於文化建設的推動與發展,我常覺得政策、經費、制度,三者缺一不可;一個國家的文化部門,也絕對不是花瓶,只為了附庸風雅、聊備一格而已。

從人類地理大發現以來,至今過了400、500年,我們看待世界的觀念由最早「地球是圓的」,因著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無遠弗屆,地球村時代早已讓我們認為「地球是平的」,這樣的改變與衝擊,不但造成資本大流動,也使得「文化全球化」的現象應運而生,先進大國無不在這波潮流中,憑藉文化的力量傳播其國家形象與品牌,並展現剛柔並濟的影響力。

因此如上述所說的,國家對待文化事務的態度,必須配合完整的文化政策才能落實,從而發揮應有的成效與影響力。有關這點,我首先以舉世推崇的文化大國法國為例,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法國/一統文化事權,樹立泱泱風範

法國文化政策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革命政府推翻路易十六帝制後,將皇室及王宮貴族的藝術珍品及圖書典籍充公;他們明白這些瑰寶都是法蘭西民族的驕傲,必須好好管理、典藏、永遠流傳,於是在1794年展開大清查,先後成立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和美術館等,就此奠定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文化價值理念及神聖性。為此,他們早在1792年就在政府部門設置專責的文化藝術行政單位。

1959年,法國第五共和開啟了法蘭西文化泱泱風範的新時代。將領出身的戴高樂總統創立世界第一個國家文化部,隨即任命其戰友,也是文學家的馬樂侯,以總理之崇高身分兼任部長,以「文化價值」優先,全力展開中央各部會以及延伸到地方上的協力合作,並且著手建立明確的文化政策、撥付足夠的經費、培育優秀的專業文官及公務員。此後,龐畢度、季斯卡、密特朗、以及當今的席哈克,莫不承接既有的政策主軸,在各自主政期間努力有所建樹,真正做到了文化施政的三大使命:

1.讓人類的重要創作能被最大多數的法國人所接觸與欣賞。

2.保障法國的文化資產能擁有最廣大的觀眾群。

3.促進藝術創作,也促進在其背後提供滋養與發展的創意與精神。

義大利/禮讚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

除了法國,義大利的文化藝術魅力也為人津津樂道。源自古羅馬時代豐富的文化資產,義大利以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令人稱羨的環境資源,而追根究底,這些成就和政權對文化的重視也大有關係。

文藝復興所帶來的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偉大創作,讓義大利貴族引以為傲,這些藝術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當16世紀亨利二世迎娶佛羅倫斯名門卡特琳娜‧德‧梅蒂西為王后之後,人類史上文藝黃金年代的輝煌紀錄,更藉著梅蒂西全面在王宮推波助瀾下一一體現。

這個由宗教信仰與禮讚所發展出來的藝術成就,不但為人類留下數不清的文化遺產,更使得義大利成為藝術朝聖的重要據點,同時也召喚無數嚮往音樂與藝術的青年前往留學;另外,這些資產也引發當代創意的生根茁壯,無論家具設計、或是引領時尚的米蘭,義大利絕對是世界上以文化展現優越形象的大國。

美國/藝術基金會撐起現代普普精神

以文化展現國家形象與力量的另一個典範,是以當代流行文化著稱的美國。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他們有別於法國以國家政策來大力推動,而是發揮資本主義的極致精神,鼓勵民間自由發展,以國家基金會的組織型態,爭取並吸納各種資源,建構良善的經營管理機制和協助辦法,同時鼓勵成功企業家和專業團體投入,搭配最擅長的財務管理及投資理念,將新興國家的現代創意發揮到最活潑、最開放、也最多元的景況。

我們看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現代建築語彙及明亮的空間規劃,很快就與歐洲著名博物館有明顯的區隔。

普普藝術的興起,也使得源自歐洲的西洋繪畫在新大陸有了更炫惑的發展,更不要說席捲全球的好萊塢電影及流行音樂所帶來的穿透力了。

日本/從地方凝向中央的文化驕傲

對照法國的中央文化事權統一、美國的藝術基金會自主彈性運作,日本的地方文化自治體制,則又是另一種運作模式。許多到日本觀光旅遊的人會發現,他們對「文化財」的維護、發揚、創造新生命,是那麼的珍惜與用心,沒有人會否認這個經濟大國的文化魅力。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以神道治國的日本,在19世紀全力推動明治維新後,即甩開了舊時代的封建包袱,快速向現代化挺進。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的「西化」徹底到不止是船堅砲利,就連維護及發展文化的思惟,也悉心向歐洲學習。

在民間,藝術家把西洋古典音樂及印象派繪畫技巧帶回國。

政府更在1868年明治元年,即開始擬訂有關宗教、藝術、文化、文化資產等各方面的政策與具體措施。

20世紀初的文部省,就已經設置了重要機構,之後逐步成立各種博物館、研究機構、法人組織型態的振興會等,同時也以1947年的「地方自治法」,賦予提升地方特色及文化活力的行政主軸機制。

日本人的行事態度與貫徹執行的特質,大家有目共睹。

也是這種中央與地方攜手努力的共識與付出,造就了如今日本文化對內凝聚國民情感認同、對外立足世界以展現文化容顏的亮麗成績單。

台灣/小而亮的鑽石,充滿文化能量

從法國、義大利、美國、日本的例證,我們深深瞭解文化建設和其內容、背景、以及形成過程與法治化的關鍵性。

回頭看看台灣,我們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及歷史文化,我常說,台灣雖小,卻如同鑽石般小而晶亮,不容忽視。

台灣的文化資產和豐沛的創造力,絕對是「我們有而別人沒有」的在地特色,更是擦亮台灣文化品牌的利基。

端看我們如何珍惜並予提升價值、對外宣揚,讓台灣能夠繼經濟發展之後,也以文化力量贏得世界的讚許。(作者為國家文化總會祕書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