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屏科大培養跨域傑出人才 替社會拉起健康防護網

洪桂果
user

洪桂果

2024-10-15

瀏覽數 15,050+

張金龍校長暢談屏科大傑出人才
張金龍校長暢談屏科大傑出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疫情時代更讓大眾對健康意識抬頭,相關需求近幾年呈現爆發性成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以百年農業綜合大學之姿,結合生醫領域及人文領域等科系,從人類、動物及環境健康拉起防護網,替社會培養關鍵跨域人才。

近年,隨著氣候變遷、食品安全問題、新興傳染病(如 COVID-19)的頻繁發生,讓公共健康議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根據麥肯錫估計,包括預防保健、銀髮健康等大健康產業商機,至2030年可望超過15兆美元。2025年,更是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轉折點,對於醫療保健、社工等需求已大幅增加,相關人才更是炙手可熱。

今年,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後稱屏科大)一百週年校慶,長達一世紀的發展為順應趨勢,屏科大將「健康一體」概念植入治校理念,以農業為基礎,進一步將人類、動物及環境健康相結合,透過領先學界的相關科系:獸醫、植醫、生技等生醫領域瞄準健康議題,同時結合食品、社工專業,不僅培育人才,也全方位的替台灣拉起健康防護網。

「屏科大以農立校,百年來專注關懷環境、動植物、人體健康,並將其納入長期發展重點,使屏科大在這波大健康議題之下,全校的科系都能發揮關鍵力量。」張金龍校長說,屏科大的獨特優勢,包括生物多樣性及友善農業、動物健康與畜牧業研究、食品安全與永續發展、社區健康倡導與教育。也因此,在全球對健康越發重視的時刻,也正是屏科大能大展身手,與傑出人才一起拿下最好機會的時刻。

以友善農業降低化肥農藥使用 從糧食生產拉起第一道健康防線 

屏科大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在友善農業、綠色技術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走進生物科技系研究室,該系碩士畢業現為生物資源博士班在學的張軒綸手上拿著一瓶橘黃色的芽孢桿菌,解說他如何向農民推廣使用微生物搭配肥料,並創業成立樂鑫生物科技,將永續農法與經營做結合。

張軒綸同學(左)與指導老師陳又嘉教授(右)討論菌種施用於土壤中的改變狀況。

張軒綸同學(左)與指導老師陳又嘉教授(右)討論菌種施用於土壤中的改變狀況。

傳統慣行農法多半採化學肥料耕作,雖種植效果快,但化肥降低土壤有機質,還會產生鹽化與酸化問題,甚至過多的氮肥產生大量硝酸鹽,若流入地底與地下水結合,在體內形成亞硝酸鹽,恐怕致癌。張軒綸長期在學校做微生物研究,看見問題後進一步研發微生物培養包,輔導推廣農民自行培養微生物肥料,降低購買農業益生菌成本,「一包200塊,可以養出20公升的菌,成本比市售更划算」,他驕傲地說,經過比較,使用微生物肥料種植鳳梨的產量明顯提高一成,還能使肥料減量達到保護環境、促進人體健康、提高農作產量與提升土壤健康都能夠同時兼顧。

龔芮玟同學目前於實習的單位繼續累積研究經驗。

龔芮玟同學目前於實習的單位繼續累積研究經驗。

另一頭,植物醫學系大三的龔芮玟也有相關的研究。因產學合作機會,她加入農試所「病害防治用提升植物免疫功能性微生物的篩選」計畫,採樣各地作物土壤並篩出微生物,進行處理後再觀察植物中的抗病訊號「癒傷葡聚醣」,找出能提升植物免疫的菌株。如此,若是能藉由有益菌促進作物健康,達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的目的,對人、作物、環境都更加保障,是具發展潛力的可行方向。舉例來說,「對於瓜類病害而言,細菌性果斑病在潮濕下雨的環境易發生,病原菌經雨水噴濺使種子帶菌,成為主要傳播途徑,但透過包覆有益菌發酵製成的微生物製劑,就能降低發病機率。」龔芮玟說,像茄科青枯病、檸檬潰瘍病等作物病害,以有益菌防治的方式,目前已在實驗室研究中獲得證明。

以農立校的屏科大,從作物到環境健康這些根基之處著力,拉起第一道健康防護網。

打擊畜產傳染病減少抗生素使用 降低養殖業健康風險 

屏科大的獸醫學院和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是該領域的佼佼者,能夠在動物健康、預防動物傳染病、動物福利的改善做到全面的守護。

林薇婷同學將豬場檢體帶回實驗室進行檢驗分析。

林薇婷同學將豬場檢體帶回實驗室進行檢驗分析。

獸醫學系碩一的林薇婷研究如何降低「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症」在豬場的發病率,這種病毒會導致母豬流產及死產、哺乳豬之呼吸道症狀。她定期前往學校配合的養豬場進行採血並監測牧場狀況,找出防治疾病對策,同時輔導豬農改善養殖方式、優化環境,改善飼養管理以防治疾病的發生。她建議牧場落實內外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預防外來病原的入侵,再搭配適當的疫苗免疫計畫,為豬隻增強免疫力,並且宣導不共用針頭等觀念來防止傳播。「當豬隻能健康成長,換肉率也可以穩定上升。如遇豬隻生病時必須以藥物治療,也會使用符合規範的藥品,並經過上市前的停藥期、及屠宰時採樣檢測等重重把關,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豬肉產品。」林薇婷說。

林鈺嘉同學採檢牛乳監控乳房炎的發生。

林鈺嘉同學採檢牛乳監控乳房炎的發生。

動物科學與畜產系碩三林鈺嘉研究的是牛隻乳房炎,這種症狀會讓乳汁無法使用,或因為需要施打抗生素,造成酪農業面臨成本增加及產量損失的問題。

身為研究生的她,在系上學到以飼養管理方式減少該疾病的發生率,更跨科系在熱農系鑽研非藥學的方式治療。「透過熱農系的李嘉偉老師,我才知道運用藻類萃取物能夠治療乳房炎。」她以褐藻萃取出的「海藻酸鈉」當作藥膏治療乳房炎,目前研究已有初步效果,待未來做論文發表,希冀能提升牛隻的健康,減少牛奶潛藏的疑慮。

從食品到社會工作輔導的身心層面 拉起全人健康防護網 

除了生醫領域外,身心健康也是重要的一環。獲頒2024總統教育獎的食品系校友林佳慧,以西點烘焙技能獲得國內外許多獎項,從國中開始學習甜點製作的她,在系上的食品科學、保健食品課程中,學習到食材背後化學反應的原理。因應近年來甜點健康趨勢,她也進一步熟悉各種代糖,如:阿斯巴甜、蔗糖素、海藻糖等差異,善加利用降低甜度與熱量,讓愛吃甜點的人,也能吃得相對健康。

林佳慧同學從製作甜點技術到鑽研健康甜點的研發。

林佳慧同學從製作甜點技術到鑽研健康甜點的研發。

心理健康,亦是人類健康重要的一環。社會工作系大四葉羽婕,從參與社團、籌備研討會等過程,讓她專注偏鄉原民弱勢兒童,研修系上專門對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兒少保護的專業課程,導入心理學技巧,再透過實習、志工隊服務經驗等理論之外的關懷方式,循序漸進與社區孩童打成一片,讓孩子打開心房分享生活中碰到的困難,並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協助。而孩童成長期的身心狀態,是長大成人後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葉羽婕認為,如果能盡到自己微薄的力量,讓這些兒童長大後有不一樣發展,進而影響更多人,那便是她選擇投入志工領域最好的收穫。

葉羽婕同學暑期實習帶領兒童進行活動。

葉羽婕同學暑期實習帶領兒童進行活動。

從土地環境、動植物至人類身心平衡,屏科大以跨系整合,拉起綿密的健康安全網,培養卓越人才在大健康時代裡發揮最關鍵的力量。展望未來,張金龍校長提出將以:持續推動跨領域合作與創新;培養具國際視野的跨領域人才、深化產學合作;促進地方與全球發展;實踐永續發展及大學社會責任,共四大策略下繼續深耕健康領域。他期待全校師生能因此不斷精進、教學相長,增進民眾的健康福祉。

延伸閱讀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