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鄭伊健在一部賽車電影裡有句話叫「人要比車凶」,指的是人一定要比工具強勢。強勢的用法,是把AI當做一個助手、一個副駕駛,你自己始終掌握控制權。AI的作用是幫你更快、更能做出判斷,幫忙做你不屑於花時間做的事情。人要比AI凶。(本文節錄自《拐點》一書,作者:萬維鋼,先覺出版,以下為摘文。)
如果你不記得自己在2023年3月15日那天的日程,我建議你現在就回想一下……因為若干年後,你的子孫後代可能會問你:GPT-4發布的那一天,你在幹什麼?
GPT-4不是「另一個」AI模型。它的某些能力讓最資深的 AI專家也深感震驚,以至於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的理解它為什麼這麼厲害。
它讓我們第一次感到「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真的要來了。它也讓世人第一次切實感受到了AI對人類的威脅。
2023年是AI元年。有些業界人士相信AGI將會在2026年左右實現。這意味著AI在所有認知領域──聽說讀寫、判斷病情、創作藝術,甚至從事科學研究,都做得像最好的人類一樣好,甚至更好。
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GPT-4已是弱版的 AGI,它掌握的醫學知識超過所有醫學院學生,它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的成績超過了90%的考生。這一波GPT革命每天都有新突破,我們仍然在探索之中。
其實我們早就開始探索了。早在2020年7月30日,我在《精英日課》的專欄裡就介紹過一個「好到令人震驚的人工智慧模型」──OpenAI公司的GPT-3。
GPT-3的功能已經相當了得,它可以根據你的一段描述為你寫一段程式、可以幫你寫段文章、可以相當有智慧地回答你的問題等等,只是水準沒那麼高。而且當時OpenAI沒開放普通用戶註冊,我們不能上手,感受不深。
2022年底,OpenAI推出對話應用ChatGPT,這回大家都可以體驗GPT-3了。2023年2月1日,ChatGPT升級到收費的 ChatGPT Plus,它背後的主力模型變成GPT-3.5,繼而是GPT- 4;接著,ChatGPT有了外掛功能,它能上網,還可以讀取和處理資料;後來又升級到有多模態功能的GPT-4V,然後是個人訂製的 GPTs和GPT商店,甚至2024年會出來GPT-5……如果你把AI視為人類的敵人,這短短的一年多,你應該一日三驚。
截至2023年底,ChatGPT的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5億,仍供不應求,以至於OpenAI不得不一度關閉了收費用戶的註冊。這種普及速度,比起歷史上的任何一項科技(包括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都還快。
但很多人都不理解GPT到底是什麼,當中包括某些產業資深人士。
一個流行的錯誤認知是:把它當成聊天機器人。
有人拿各種腦筋急轉彎的題目逗ChatGPT:「樹上10隻鳥,開槍打死1隻鳥,樹上現在有幾隻鳥?」ChatGPT的早期版本會老老實實地回答「還剩下9隻鳥」,人類就說「哈!你還是不夠聰明啊」。
2023年底的ChatGPT已經知道「其餘的鳥由於受驚嚇很可能會飛走,所以樹上可能不會剩下任何鳥」,但這不重要。(延伸閱讀│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的人!程世嘉:關於AI的6項關鍵思考)

要知道ChatGPT並不是聊天機器人
ChatGPT是一個使用GPT模型、以聊天方式為介面的資訊處理工具。它這個介面做得太好了,結果人們把介面當成主體,這就如同稱讚一部手機「哎呀,你這個手機真好看」。殊不知聊天只是輸入、輸出的手段,處理資訊才是目的。我們關心的是做為大腦的GPT模型。
你可以用GPT:
• 程式設計。
• 以問答的形式學習一門知識。
• 在中英文之間進行高品質翻譯。
• 修改文章,或者根據你的意圖直接寫文章。
• 獲得書名、大綱、小說劇情、廣告等文案的創意構思。
• 幫你制訂購物清單、旅行建議和健身計畫。
• 分析你上傳的資料檔案,並且畫圖。
• 上網瀏覽,調用協力廠商工具。
• 理解並生成圖片和聲音。
• 直接操控你的電腦。
• 透過現場程式設計操控機器人。
而2023年這一波AI大潮中可不只出現了OpenAI的GPT。Google、Meta、馬斯克的X等公司都有自家的大型語言模型,還有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專門畫圖的模型。(延伸閱讀│怎麼跟ChatGPT對談?實務應用:讓它幫你抓重點、整理表格)
年底還出現一波用文字直接生成影片的模型,特別是2024年年初出來的 Sora,震撼了世界,中國這邊則有「百模大戰」等等。它們背後的基本原理與GPT是一樣的。
很多人說這類技術叫「生成式AI」(中國的說法叫AIGC),但我看這個說法還是沒有抓住全貌。這一輪AI突破的意義不僅僅是能生成內容。
全貌是:AI已經開始非常鄭重地做傳統上我們認為只有人能做的事情了。它們的智能正在超過我們。
隨著AI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有個問題也被討論得越來越多:AI到底降低了人的價值,還是提高了人的價值?
這取決於你怎麼用它。
把事情直接交給AI做,是軟弱且危險的。比如你想寫封信給人,怕自己寫得不夠禮貌周到,就讓ChatGPT替你寫。它的確可以寫得很好,寫成詩都可以。
但如果讀信的人知道你是用ChatGPT寫的,或者對方因為也會用ChatGPT,根本懶得讀全文,選擇讓ChatGPT做個摘要,那你的這封信還有必要走AI這道程序嗎?難道AI的普及不應該讓大家更珍視坦誠相見嗎?
演員鄭伊健在一部賽車電影裡有句話叫「人要比車凶」,指的是人一定要比工具強勢。強勢的用法,是把AI當做一個助手、一個副駕駛,你自己始終掌握控制權。AI的作用是幫你更快、更能做出判斷,幫忙做你不屑於花時間做的事情。人要比AI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