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以金剛經修心課放下焦慮:佛陀基本思想,就是「這4句話」 

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4句話: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行無我,涅槃為永寂。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8-28

瀏覽數 8,950+

《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行無我,涅槃為永寂。大意是所有事物的運行都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無常變化的;各種事物的運行帶來的埋下的都是苦的種子;各種事物的運行並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體;只有超越生死輪迴安住寂靜才是最終的解脫。(本文節錄自《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一書,作者:費勇,高寶出版,以下為摘文。)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金剛經》所描述的最高的境界。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遭受別人割截自己身體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怨恨,沒有任何的憤怒,只是很平靜地承受。這是佛陀在前生做忍辱仙人時候的真實遭遇。

那時,他在林中禪定。歌利王帶著一群宮女到樹林裡遊玩,吃過東西後,歌利王睡著了,宮女們發現了禪定著的忍辱仙人,不知為什麼,受到吸引,便圍坐在他的身邊。仙人便向他們講慈悲和忍辱的道理。宮女們久久不肯離去。

歌利王醒來後,發現宮女們專注地聽著仙人在講法,不禁大怒,氣勢洶洶地問仙人:「你在幹什麼?」仙人回答:「我在修習忍辱,實行慈悲。」歌利王就說:「那我試試你的道行有多高。我要用我的劍,削掉你的耳鼻,砍斷你的手腳,如果你還不發怒,我就相信你在修習忍辱。」

然後,歌利王開始用劍去割截仙人的身體,看著仙人很平靜,便問:「你的心還沒有動搖嗎?」仙人回答:「我在修持忍辱和慈悲,內心怎麼會動搖呢?」

這是如如不動的最高典範。《金剛經》裡提到這段故事,並解說佛陀當時為什麼能夠平靜承受,不起一點的嗔恨心,那是因為佛陀在那個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無壽者相」。「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升嗔恨」。(延伸閱讀│「也無風雨也無晴」學蘇東坡在無常中憑心境自樂的能力)

只有無相的境界,才有可能使得我們超越肉身的限制,回歸到無限的深邃和廣大。(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只有無相的境界,才有可能使得我們超越肉身的限制,回歸到無限的深邃和廣大。(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修習到「無相」的境界,解脫才是可能的

看來,無相是關鍵。只有修習到「無相」的境界,解脫才是可能的。只有無相的境界,才有可能使得我們超越肉身的限制,回歸到無限的深邃和廣大。

遠見 39 週年,感謝你的陪伴>>訂兩年雜誌再送一年

而無相的關鍵,其實是無我。所謂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根源都在於有「我」,就像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假如沒有我這個身體,那麼,還會有什麼煩惱和恐懼呢?

因此,要達到解脫,必須要「無我」。「無我」在佛教裡,是三個基本原理〈三法印〉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無常,涅槃。也有四法印的說法,加了一個苦諦。

簡單地說,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4句話: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行無我,涅槃為永寂。

大意是所有事物的運行都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無常變化的;各種事物的運行帶來的埋下的都是苦的種子;各種事物的運行並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體;只有超越生死輪迴安住寂靜才是最終的解脫。(延伸閱讀│「觀自在菩薩」是最美的祝福,也是最好的提醒)

關於無常,關於苦諦,關於涅槃,都比較容易解釋和證悟,比較難的是「無我」。據說,唐朝著名的居家修行者龐居士聽某和尚講《金剛經》,講到「無我」、「無人」時,他起來提問:「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

是的,如果說無我,那正在講和聽的人是誰呢? 就如此刻,正在電腦上打字的人是誰呢?關於「無我」的修習,也許正是從「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存在主義把這個問題加上「我從哪裡來? 要到哪裡去」當作是存在的根本問題〉。

所有人覺得我就是我,是理所當然的,不用懷疑的。但是,如果我們靜心思考,可能會發現,我是誰? 實在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一個大學生問哲學老師:「有一個問題使我苦惱,怎麼說呢,有時候我覺得我並不存在。」哲學教授反問了一句:「誰覺得你不存在?」學生回答:「我覺得。」馬上就逃跑了。

《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作者:費勇,高寶出版

《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作者:費勇,高寶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