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全民健保下一個30年?建立共同財務責任制、擴大收入來源,打造永續、堅韌醫療體系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08-29

瀏覽數 9,300+

《遠見雜誌》與臺灣病友聯盟共同舉辦的「永續健保、堅韌醫療─共創台灣健康照護的未來」研討會,期望為台灣的全民健保、醫療照護體系找出邁向永續的途徑。
《遠見雜誌》與臺灣病友聯盟共同舉辦的「永續健保、堅韌醫療─共創台灣健康照護的未來」研討會,期望為台灣的全民健保、醫療照護體系找出邁向永續的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針對醫護人力大幅流失、健保總額預算不足等困境,《遠見雜誌》攜手「臺灣病友聯盟」舉辦「永續健保、堅韌醫療─共創台灣健康照護的未來」研討會,邀請產官學醫界專家,一同找出引領健保、醫療照護體系邁向永續的解方。

近幾年來,台灣醫療照護環境險峻,除了面臨醫護人力大幅流失、新藥和創新醫療科技引入緩慢、健保總額預算不足等困境,再加上人口高齡化、新冠肺炎等灰犀牛與黑天鵝的衝擊,讓台灣的健保和健康照護體系更是挑戰重重。

 5月23日,《遠見雜誌》與臺灣病友聯盟先針對「永續健保、堅韌醫療」議題,舉辦了一場專家會議。

5月23日,《遠見雜誌》與臺灣病友聯盟先針對「永續健保、堅韌醫療」議題,舉辦了一場專家會議。

有鑑於此,《遠見雜誌》與「臺灣病友聯盟」先於今年 5 月 23 日,舉辦了一場針對「永續健保、堅韌醫療」議題進行討論的專家會議,並得出初步共識;接著在 8 月 2 日,雙方又正式辦理了「永續健保、堅韌醫療─共創台灣健康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並邀請到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與副署長龐一鳴、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詹長權、以及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立委等產官學醫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台灣健保和醫療體系邁向永續的解方。

衛生福利部部長 邱泰源。

衛生福利部部長 邱泰源。

多重共病與用藥 導致國人健康餘命不佳、照護品質下降

隨著台灣步入高齡化、超高齡化社會,臺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蕭斐元提到,當人們年齡增長,便會產生心血管、腎臟和糖尿病等多重共病情形,目前約有 20% 以上的台灣人,帶有五種疾病,「而伴隨多重共病的,是多重用藥。」根據統計,同時使用五種以上慢性病用藥的台灣長者,高達 35%,這造成了國人健康餘命不佳、照護品質的下降。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所教授楊銘欽則引用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報告指出,即便全球剛剛遭遇新冠肺炎衝擊,但檢視台灣 2011 至 2021 年的數字會發現,導致死亡及失能(DALY)的前 10 大原因,主要是糖尿病、中風、慢性腎臟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其中,台灣的糖尿病 DALY,在高所得、教育程度國家中敬陪末座,而 DALY 變差與新陳代謝問題高度關連,這也造成了大量醫療資源的耗費。另外,由於醫療科技快速進步,長期占據國內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近年同樣呈現慢性病化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透露,癌症五年存活率已高達 62%,對於醫療體系的永續、韌性發展,都帶來極大衝擊。

自己便是洗腎病友的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進一步表示,儘管台灣看診便利性高,卻連如生理食鹽水般的基本藥品,都會遭遇庫存短缺問題。加上我國引進新藥困難且健保給付嚴苛,病友治療遠落後於國際治療指引,長期下來將導致台灣病人失去參與國際臨床試驗的機會。甚至當藥品已過專利期,用藥條件仍然相對限縮,以致病友治療權益受損。

至於在健保制度的設計上,立法委員陳昭姿指出,1995 年起實施的台灣健保,至今強制醫療保險支出在 GDP 的占比僅約 3.5%,「能走過 30 年,堪稱奇蹟!」立法委員陳菁徽也補充強調,加上勞動部的勞工健檢資料、地方縣市的健檢資料又散落各處,做出的公衛統計很難做為隔年預算分配的依據,也是造成健保總額預算不足的一大關鍵。

政府、醫界與付費者 共同負擔財務責任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詹長權。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詹長權。

如今,面對台灣健保顯而易見的財務問題,與會專家的首要共識,是由政府、醫界、付費者三方共同努力,建立「健保共同財務責任制度」。詹長權表示,台灣的群體健康及全民健保財務問題,首先應該讓政府、醫界與使用者等利害關係人,負起共同的財務責任,「但過去三方的交集其實相當少。目前健保體系下的許多經費,都是由雇主與受雇者共同負擔。」

石崇良進一步提到,若實際從收入、支出與分配三大面向檢視健保財務,根據 2023 年的資料顯示,健保財源中,有 75% 來自於一般保費,也就是薪資所得,補充保費占不到 10%,政府則挹注 15%。他認為,長期來看,健保收入會面臨眷口數下降、薪資成長停滯等兩大壓力,因此健保極需擴大收入來源,「台灣經濟成長的資金都在資本利得,補充保費大部分是來自資本利得,卻僅占保費收入的 9%,我們正在研議擴大補充保費的費基。」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也舉例,日本便加課了財產能力保費,德國則調升營業稅率,新加坡是開徵碳稅,「其實只要做一點微調,就會有很好的收益。」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石崇良。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石崇良。

支出部分,由於資源有限,勢必要先保重症,目前保費以投入住院、門診居多,至於健保與商保的協作,也有改革空間。分配方面,由於「檢驗」費用快速成長,便壓縮到手術費,因此點值保障必須視情形調整,否則會衍生檢驗的衝量問題;而醫護人員的勞務費,同樣需要細部調整,這將成為調升保費的助力之一。

「財務資訊透明化是重中之重!」立法委員王正旭特別強調,當務之急是了解 GDP 在醫療保健支出的占比、健保如何計算,以清楚在健康照護過程中,財務是如何被使用,以及台灣與 OECD 國家間的差異,再進行跨界對話。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李飛鵬則為醫院請命,指出台灣的公立醫院占比為 30%,私立醫院則約 70%,但私立醫院多為財團法人、宗教、大學附屬醫院等非營利性醫院,若能為醫院創造適當的營利空間,平衡收支,等於有機會調整醫護醫事人員的勞務費。

此次會議借鑒「醫療體系永續性及韌性合作夥伴」(Partnership for Health System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PHSSR)研究報告架構,而財務(Financing)主題更是在塑造醫療體系的永續和韌性占有關鍵地位。針對台灣健保、健康照護的未來,與會專家紛紛提出強化共同財務責任制、擴大健保收入來源、醫療院所財政資訊透明化等解方,並力促透過行政與立法一同推行,但最重要的是,要與民眾妥善溝通,取得「現行醫療資源不足」的共識,才有機會提升醫療韌性,讓台灣健康照顧體系邁向永續,進而提升全體國民的健康福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