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級山的難度一點也不中級,主要是代表著台灣中海拔(約莫1000多到3000公尺間)、屬於溫帶氣候、較少人造訪,也曾經是山岳原住民族活動的主要領域。部分區域更經歷了伐木浩劫,如今許多也已回歸原始自然。以我的觀點來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溪谷、保留最盎然生意的生態,還有許多震撼人心的人文與自然歷史,都在中級山。(本文節錄自《島嶼裡的遠方》一書,作者:崔祖錫,行路出版,以下為摘文。)
島嶼上的五大山脈
眾所周知,位在歐亞大陸東側與太平洋交界處的台灣是個多山的島嶼,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經過兩次主要造山運動而隆起的島嶼。造山運動至今仍未停歇,經了解,隆起最高近四千公尺的玉山,每年平均仍會增高兩公分。
除了造山作用,台灣也因為風化與侵蝕而雕刻出山岳現今的樣貌,並在低處形成人口主要活動的沖積平原區域。現今的台灣島嶼,有70%是山地地形, 30%是平地地形。
除了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西部眾多舊沉積隆起(包括珊瑚礁)台地與低矮丘陵或惡地外,台灣主要的山地大致可劃分為五大山脈,由東到西依次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而山脈也因板塊擠壓的方向,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
有些地質學家主張,玉山與雪山山脈原屬同一脈, 阿里山山脈向北可延伸到東北角的鼻頭角,這些現在位於雪山山脈西北側的山群被稱為「加里山山脈」。
無論「雪山︱玉山山脈」與「加里山︱阿里山山脈」,都因西部河川的侵蝕切割而支離破碎。而位於台灣東部,以花東縱谷為板塊交界,隸屬於菲律賓海板塊範圍的海岸山脈,則擁有與本島相當不同的地質環境。
在五大山脈中,中央山脈可以說是台灣屋脊。玉山、雪山和中央山脈都有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阿里山山脈主脈上最高峰大塔山為2663公尺,並未超過3000;海岸山脈最低矮,最高峰為1682公尺的新港山。
以地質狀況來說,台灣的地質愈往東部則愈古老,這些壓在地層較低處的古老沉積或火成岩,也因岩化作用而更緻密、更堅硬,形成更加陡峭險峻的地形。
愈往西部,地質年代就愈年輕,母岩岩化與作用時間較短,岩質較為鬆脆,因此容易被侵蝕或形成崩塌,山勢也相對較緩。
(延伸閱讀│臺灣最美景點在哪?20年代臺灣人投票選出的「臺灣八景」)
山岳高度與密度之最
台灣和周圍一樣都是東亞島弧的日本與菲律賓,三者都是因板塊擠壓運動,形成面積比例超過70%的山地型島嶼。
菲律賓面積比台灣大8.3倍(山地面積與數量也是),最高峰為僅2954公尺的阿波火山;日本面積大台灣10倍(山岳數量同樣比台灣多10倍),最高峰是3776公尺的富士山,皆低於玉山。
如果以數量來說,台灣的土地面積與山岳數量僅日本的10分之1,然而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至少超過250座,而全日本3000公尺以上的山僅有23座。
如果再以密度來說,無論是形成原因、山岳型態和山岳平地比例都與台灣類似的日本,高山密度僅僅是台灣的1%(而非10分之1,因為日本山岳數量是台灣的10倍)。
這時候你可能才意會到,面積只有3萬6千平方公里的台灣,高度落差比極大,山岳數量多而擁擠, 而這樣的特色,對於愛山、愛自然環境的人,或是登山者來說,又有什麼特點呢?
這還得提到北回歸線的經過。台灣正好位於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交界,但因為山岳隆起,有著將近4000公尺的高度落差,而根據對流層海拔越高、溫度下降的原理,隨著進入山區的高度升高,台灣也因此 擁有暖溫帶、溫帶、涼溫帶、冷溫帶的氣候,最後還有逼近極圈氣候的亞寒帶氣候特徵。
台灣的位置在大氣循環上是「亞熱帶無風帶」(又稱「馬緯度無風帶」,是南北側哈德萊環流]Hadley cell [與費雷爾環流]Ferrel cell [會合的沉降帶), 照理說,氣候應該是如同緯度的阿拉伯沙漠、撒哈拉沙漠或美西沙漠等沙漠帶,但台灣正好位於盛行季風的環境,因而有了濕潤的海洋氣流與季風調節。
如此種種,從半乾燥到極度濕潤、從熱帶到寒帶,讓台灣這座小小的島嶼擁有極為豐富的森林生態樣貌。
(延伸閱讀│「山」教會我的3個務實守則:登山準備得愈周全,在山上就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