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四分之三面積是海洋,加上台灣四面臨海,發展「藍色經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擁有國內最完整的海洋相關科系, 近年積極推動跨領域學習,設計一系列明確制度,培育多元應用型生命科學人才。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海大)助攻發展「藍色經濟」,培養相關人才接軌產業鏈,有何獨特優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博士表示:「我們以海洋為主,但不以海洋為限」,凸顯海大在教學、研究方面,致力從海洋主題向外展開跨領域學科合作,呈現海大與其他大學的差異化特色。
冉繁華博士舉例,目前海大在藍色經濟的研究議題,橫跨海洋藥物研發、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基材料、以及生態保育與環境監測。從生產、製造、研發及找尋新材料等,背後涉及的學術能量,涵蓋生命科學院旗下水產養殖學系、食品科學系、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海洋生物研究所等,並跨學院合作,整合海洋資源調查、海事管理、水下探測、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科技運用,針對產業的供應鏈組成專業的研究團隊。
在教學部分,海大近年也推動了一系列跨域學習措施。不僅鬆綁學生輔修、雙主修的門檻,也獎勵教師開設跨學科課程、課程更是結合了理論與實務,並鼓勵學生及早進入實驗室學習專題研究,「我們學生在申請國科會的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在海洋領域的通過率是全國第一,」冉繁華博士補充道。
此外,海大與產業鏈結緊密,由老師帶領學生實際與產業合作「做中學,學中做」,不單是讓學生能夠拿到學分、在實務上驗證所學,並同時解決產業問題,近年已有超過 800 位學生透過合作模式成為企業的生力軍。
藍色經濟除了與產業脈動相連,也與地球永續息息相關。海大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鑽研對 2050 淨零排放也有所貢獻。冉繁華博士提到,目前海大有多個計畫展開,例如在東北角與企業合作海藻林研究,透過海中造林的大規模養殖方式增加碳捕捉及封存,以海洋碳匯協助台灣邁向淨零目標。
觀察近年越來越多對生物科技領域有興趣的學生,以海大為首要入學志願,冉繁華博士如此回應:「海大會持續扮演產業及國家政策之間的搭橋角色,勉勵學子面對無遠弗屆的海洋,引用李登輝前總統的名言,期望新世代的學生能『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也就是勇於突破創新,邁向廣大無垠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