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口述的《十里天下》出版,讀者得以了解他在工研院與清大推動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歷程。從引進RCA技術、創辦台積電,到奠定台灣「電子立國」根基,本文作者、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顧問陳健邦分析史欽泰做事風格,也揭示人才與創新如何支撐台灣半導體奇蹟。
《電子立國,日本的自敍傳》是NHK在1991年播出的特別系列報導,展現在WWW的應用還沒有出現之前,日本人對自己在電子工業方面實力的自信,以及未來的展望。1996年,NHK又再度製作《新電子立國》。曾在台北日本交流協會工作過的水橋佑介,在2000年之後出版《電子立國台灣,追溯強大的源流》。那時,正值一個台灣電子產業熱烈投資中國大陸之際,台灣內部有產業空洞化的憂慮,為什麼卻有一個日本人以「強大」來形容台灣的電子產業?
日本和韓國,一直是台灣產業很重要的參考對象。我就以幾個和日本韓國有關的觀念,來談史欽泰口述的《十里天下》這本書,就內容涵蓋範圍,可以說,在過去50年之間,在電子立國台灣的這條發展道路上,史欽泰先生是無役不與。參與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的崛起,又在有心無意之間,深度影響其發展走向。
1990年,我曾經去韓國拜訪過三星,那個時代,整個漢城幾乎都看不到漢字。但在三星一位主管的辦公桌上,看到有一個文件上面有三個漢字「仰高裁」,我瞬間明白,這是韓國對「待批示的公文卷宗」的傳統用詞。另外一個,是在三星看得到的創辦人李秉喆所寫社訓「人材第一,事業報國」書法作品。人才第一,絕對是任何事業能不能成功的重大關鍵,從工研院到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的用心,也是史欽泰對台灣整個產業的重大貢獻。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北川進,和三星的李秉喆有一個相同的座右銘「運鈍根」,我就借用這三個字,來敘述我對史欽泰先生風格的理解。
1.運(有所準備,守機待時):
「運」是指能把握時機,但這並非僥倖。而是有所準備。史欽泰先生正是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時刻,先遠赴美國學習後回國,加入工研院,引進RCA技術,並促成聯電、台積電等公司的成立。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在國外顧問的建議下,他長期耕耘的累積,加上宏觀的洞察力,才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沒有錯過個人電腦起來的這個浪潮,再加上後來的機運,為台灣經濟開創新局。
2.鈍(傾聽、穩健與沉著):
「鈍」並非遲鈍,而是不露鋒芒、傾聽、務實穩健。在面對複雜或未知的挑戰時,不急躁、不輕易放棄,以沉著的態度持續努力。在工研院、清大科管院、資策會,都維持相同作風。
3.根(根基與底蘊):
深耕基礎,不懈地累積技術底蘊。史欽泰先生深知產業發展需要厚實的根基,因此在工研院長任內,大力推動技術共同研發與創新育成,為新興產業奠定基礎。
離開工研院後,他轉往清華大學擔任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更是將重心放在人才培育與知識傳承,鼓勵產學合作,並推動本土卓越企業個案研究,為台灣的管理教育,留下深刻的「根」。此外,他也推動科技桃花源,還有科管院的服務科學研究所。
可以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台灣的科技發展能夠永續扎根。
發掘台灣新時代的開拓者
《墨子》中有一段話:「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大概是說:媒體常吹捧報導一些金光閃閃的科技富豪跟大老闆,而運籌先機,提倡理念,改變風潮的開拓者,常常不容易被一般大眾所知。
《十里天下》可以讓讀者認識一位台灣科技產業的開拓者,以及他的同行者做過何等努力和成就。同時,也提醒我們思考,如果台灣未來的挑戰,不是在科技,而是在政治、社會、法律、心理或歷史方面,要如何培養、發掘新時代的「治於神者」,並把他們放到對台灣社會未來發展有益的位置上?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