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股東大會在美西時間26日上午舉行,只有短短半小時,但外界相當關注,原因是輝達股價24日加速下跌,累計已經重挫13%,市值蒸發4300億美元,但週二神反彈6%,未來動向難說。黃仁勳會中再次強調,12年前他看出AI商機,如今,機器人與內建微服務的AI PC就是下一波大產業。他並描述微服務的生態圈,意指這些正是同業難以超越的地方。
AI晶片市場競爭激烈,外界都想分一杯羹,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股東大會上並沒有點名競爭對手,而是闡述公司如何保持其地位的整體戰略。
輝達如何顛覆50兆製造業:機器人管工廠,協調生產更多機器人
首先,他提出輝達已經從以前專注於遊戲的公司,「轉型」為一家專注在資料中心的公司,公司還尋求為自家AI創造新市場,例如工業機器人。
「AI的下一波 , 就是把價值 50 兆美元的重工業整個自動化。很快,我們會有一個由機器人組織起來的工廠,這個工廠是由機器人來協調管理其他機器人,進而製造產品,至於製造出來的這些產品,也都是機器人。」黃仁勳如此描述未來機器人大軍加速製造的願景。背後確實有許多商機在萌生中。但這個偉大創新,會是先在輝達幾年前就構建的多元宇宙(Omniverse )平台上來模擬,最後在物理世界上實現。
這也是元宇宙的數位孿生思維的展現:在虛擬世界先構築一個理想的自動化工廠,再逐步構建在現實中。如此做可以兼顧創新,也能更有成本效益。在模擬時不適用的點子,就不會花力氣實現。
另外,黃仁勳指出,全球最夯的電動車自動駕駛系統,其實也是機器人商機的另一種展現。他透露,其實全球汽車產業許多很早就採用 NVIDIA Omniverse 平台,因為它正在尋求將從設計到建造、模擬和運營的整個工作流程數位化,甚至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其工廠和汽車。
黃仁勳談微服務真價值:跟PC伙伴帶起良性循環
另外,黃仁勳也強調日前發表的「AI微服務(Nim)」 ,這個服務讓每間公司,只要有搭載輝達RTX顯卡的個人電腦,接上雲端就能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最佳AI助理。目前從輝達官網上就可下載。根據他6月演講時提及,鴻海與和碩都已採用。另外,也有許多生技公司用來研發新藥。
他表示,AI微服務,整合了 CUDA 函式庫、推斷引擎、業界標準 API 和來自Google、 Hugging Face、Meta、Microsoft、Mistral AI 的大模型,讓各行各業的企業都能輕鬆導入 AI,發展成為 AI 驅動的公司。
此外,他並認為,輝達已實現一個「良性循環」,也就是當一個平台擁有最多用戶時,可以進行必要的改革,來吸引更多用戶。 這也一直是輝達創立起來秉持的策略,要建立平台生態,是同業難以超越的地方。
「透過各家雲端供應商和電腦製造商,輝達平台獲得更廣泛的應用,為開發人員和客戶創造一個龐大且有吸引力的安裝基礎,對客戶來說,我們的平台會變得更有價值。」 黃仁勳強調。
量子運算也有準備
此外,黃仁勳也接受股東提問。在回答有關公司量子運算計畫的問題時,他表示要實際應用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當它到來時,運算演算法將結合加速運算和量子方法。NVIDIA 的 CUDA Quantum ,正是量子運算和演算法研究人員解決通往實用量子運算道路上挑戰的一個平台。會與整個生態系統合作,從量子演算法的開發、更高保真度的量子位的設計、新型錯誤校正技術的開發,到量子設備的校準和最佳控制都具備。
競爭者眾、股價提升有限,輝達挑戰重重
然而,這次股東大會對股價的幫助或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
根據《巴倫週刊》報導,雖然25日上升了6.8%,但26日盤中又下跌了2.2%,收在約123.36美元。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輝達在AI晶片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但挑戰者正不斷增加。
舉例來說,新創公司Etched在25日表示,已經募集1.2億美元,開發出號稱比輝達Blackwell晶片更快更平價的硬體,還獲得PayPal聯合創辦人泰爾(Peter Thiel)的支持。
雖然Etched的市值與輝達相去甚遠,但他們透露,已收到價值「數千萬」美元的訂單。
截至25日收盤,輝達股價2024年至今已上漲了155%。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上漲1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18%。
外界好奇,輝達的市場領先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美國評級機構晨星分析師柯萊洛(Brian Colello)近期發布報告指出,從長遠來看,預計科技巨頭將努力尋找第二來源或內部解決方案,以便在AI領域擺脫對輝達的依賴,但這些努力最有可能的效果,是削弱輝達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輝達能否維持過去一年來的成長水準,取決於生成式AI的未來,以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獲利,」柯萊洛分析。
由輝達主導的AI時代還能持續多久,各界都在密切觀察。不過,從他股東會上的發言,機器人與PC都是他關注焦點,看來真的需要台灣伙伴來製造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