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圍《臺灣米其林指南》的L'Atelier par Yao,隱身在台中太平區一處住宅大樓二樓,選在市郊開法式餐廳,掌舵的主廚江曜宇,今年才29歲。
江曜宇畢業於高雄餐旅大學,曾任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米其林二星Gastrologik、英國倫敦米其林二星The Clove Club餐廳,以及法國巴黎米其林一星 Restaurant Frenchie。
疫情期間返台後,他決定在家鄉落地生根,選一個寧靜的環境來經營法式餐廳,開啟台灣食材與法國料理之間的美味對話。
從食材到搭餐酒,處處是特色
進入L'Atelier par Yao位於大樓的一樓空間,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小迎賓空間。
這個區域裝潢簡約高雅,酒櫃展示各式各樣的紅酒,大理石吧台與現代感的桌椅,營造一種溫暖而舒適的氛圍。迎賓區提供飲品與精油毛巾,讓顧客先褪去疲憊,以放鬆的心情準備上樓用餐。
步入二樓用餐區,室內裝潢採用大量的灰色調,餐桌和椅子均以深色木質為主,桌上擺放著整齊精緻的餐具。深綠色的窗簾,賦予整個空間一種沉靜的氣氛。用餐區含吧台共約26個座位。
與多數Fine Dining餐廳不同,L'Atelier par Yao菜單並非四季制,而是依照當季食材生產節奏來靈活調整,像是曾配合每年太平區僅3、4月盛產的枇杷,來創作新菜色。
值得一提的是,L'Atelier par Yao的搭餐酒,由侍酒師「個制化」,可應個人平時的飲酒習慣,以及偏好的口味、口感量身搭配,增添顧客與料理之間的互動性。
從開胃菜、前菜、海鮮、主菜等,L'Atelier par Yao呈現共11道完整用餐體驗。菜單中,也使用來自台灣各地的食材,像是嘉義的白蘆筍、桃園的珠雞、台中的柑橘,以及台中大坑的綠竹筍和甜龍筍等。
其中,前菜「貝斯特小麥 竹筍 海螺」使用的大坑綠竹筍,是由大坑的當地婦女每天清晨親自挖掘,根據餐廳的需求,留下指定尺寸與品質的竹筍,送回廚房後,將這些新鮮的竹筍以昆布高湯烹煮,保留其原汁原味。
接著,搭配上炭烤的日本海螺,以及法式的香蒜奶油醬汁,以傳統法式烤蝸牛的方式呈現,整道菜保留竹筍的清甜口感,又不失其層次和海味。
視覺、味覺、嗅覺多方滿足
另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主菜「烏骨雞 芋角 烏骨雞醬汁」,選用夏天用來溫補的烏骨雞,內部填滿烏骨雞肉,外層則是用法式抹醬的方式包裹著,再加入白蘭地和奶油,口感相當濃郁而豐富。
底部的醬汁,廚師特別選用了紅酒、仙草和烏骨雞熬製而成的獨特醬汁。一旁配菜的,是一顆由烏骨雞腿肉做成的芋角,混合西班牙辣椒,增添了一絲辛辣感。
主菜不僅在視覺上令人驚豔,味覺上的層次也豐富多變,每一口都能品嘗到烏骨雞的不同風味。
搭配甜點旁的茶飲,是從桌邊種植箱中直接剪下的新鮮香草葉。泡進熱水後,清爽的香氣在杯中綻放,啜飲一口令人心神舒緩,為視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體驗,劃下滿意的句點。
細節展現在菜單與器皿上
不只食材與技法上講求與地方融合,激盪出新面貌,在菜單與裝盛餐點的器皿上,也都能看見精巧的工藝。
以木板製成的菜單,四方邊框有排列規則的凹痕,這是由台中老字號木雕店「陳彫刻處」雕製而成的作品。
「陳彫刻處」的名作像是故宮匾額「至善園」、台南孔廟「全台首學」。菜單上每一處雕刻痕跡,不僅僅是餐廳的一部分,也像是一件藝術品,顧客在翻閱菜單時,能體會到匠人工藝。
裝盛前菜的圓形陶器,則來自創立於1997年的彰化千秋陶坊陶藝師林永勝之手。由於陶器特有的溫度傳導性,盛裝熱食時,器皿會慢慢地吸收並保持熱量,讓食物和飲品在較長時間內保溫,這種溫潤的手感增添用餐時的特殊體驗。
透過L'Atelier par Yao,台灣食材與法國料理,在餐桌上彼此交融,也互相對話。
在江曜宇眼裡,這個過程與爬一座高山相似:「當我們在爬一座山時,其實看不到這座山的樣貌;但爬對面那個山頭,我才可以回頭看到這座山的美。」
從不同國家的遊歷中,江曜宇開啟了另一種視角,也在餐盤之間尋得了舌尖上的台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