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來勢洶洶,急診人次創10年新高,全台從國小至幼兒園,今年以來逾2000班級停課;衛福部疾管署預估,5月底、6月初疫情將達高峰。腸病毒疫情持續增溫,醫師形容為COVID-19「還債年」;堪稱最兇悍的腸病毒71型,曾在1998年在台灣發生大流行,重症致死率達近二成,避免捲土重來,該如何慎防?
腸病毒猶如軍團,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群「腸病毒大軍」總稱。據疾管署說明,腸病毒為一個大家族,包括小兒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分很多型別,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重症。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民眾普遍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習慣,腸病毒疫情降至低點,於是「易感族群」累積較多。隨著國境解封,生活逐步回歸正常,開始出現一波波腸病毒感染潮;疫前,腸病毒高峰往年主要落在5、6月,今年4月疫情升溫,目前腸病毒疫情雖處於相對高峰,但仍在可承受範圍,預估7至8月暑假疫情會稍緩,9月開學後再迎一波。
COVID-19累積腸病毒免疫負債
「就像欠債要還,這叫免疫負債。」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兒科醫師林應然也提到,COVID-19爆發後,台灣嚴格落實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及積極清消等,期間許多人都未感染腸病毒,但不代表永久不會被感染,尤其這段時間出生嬰幼兒,累積3、4年,身上並無藉由感染腸病毒產生的抗體,「就像火藥一樣累積」。
黃玉成表示,腸病毒型別多,感染後嚴重程度也不同;今年病例主要集中在克沙奇A型,重症案例相對少,不過臨床看診數確實顯著提升。
至於腸病毒感染後的症狀,典型特徵為咽峽炎和手足口病,也可能如同感冒般,出現發燒、疲態等,而半數成人感染幾乎無症狀。小孩感染腸病毒,則可能出現嘴巴潰瘍、手腳水泡、食慾不佳、發燒等,彼時家長、校方就要提高警覺。
腸病毒感染後目前仍無法終身免疫。林應然說,不少民眾誤以為感染過就不會再被感染,但腸病毒有一百多型,感染型別大不同,不像麻疹、水痘,染過一次後就不會再染。
預防感染腸病毒,黃玉成建議,勤洗手、戴口罩仍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環境固定以漂白水清消,尤其孩童經常碰觸的玩具。
防重症考慮施打腸病毒71型疫苗
林應然表示,台灣1998年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78名孩童死亡,腦部終生受損多達數百人,因此切勿輕視重症;家長不妨考量讓嬰幼兒施打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打氣」有增溫,覆蓋率仍不高,但施打效果逾九成,只是打一針不便宜約4000元,2歲以上建議施打2劑、2歲以下建議施打3劑。
市面上不少宣稱可殺死腸病毒病毒的產品,疾管署則建議,漂白水頗具效果,以清水稀釋100倍擦拭消毒環境;勤洗手最基本,「濕、搓、沖、捧、擦」做好做滿,尤其大人返家後記得洗手、更衣,再碰觸嬰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