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四年的連續成長,進入2006年以來,汽車業就猛打寒顫。
根據交通部數據所統計,前八個月,國內新車掛牌數只有26萬輛出頭,較去年大幅衰退27.9%。照這個幅度計算,今年車市將落到35萬輛的低檔。
新車銷售為何突然失色?許多人都把矛頭指向去年底引爆的「雙卡效應」,加上油價漲勢不止、政爭紛擾,也大為影響消費信心。
面對這股景氣寒流,車商應用四大策略,讓汽車業枯木逢春,再創高峰。
應變 :降低成本、加碼促銷
無法開源,就要設法節流。因此,盡力縮減成本,便成為車商對抗寒流的第一招。
當訂單減少、產能不再吃緊時,車廠便讓生產線間歇性停工,以降低人力成本。
像裕隆、中華兩大車廠,便將原本的雙班生產線,改回單班制,並減少契約工及建教合作的工讀生數量。
福特六和則將多餘人力,轉入品質改善的工程,加強產品的品質控管。
此外,福特六和內部更啟動了一系列的節流措施,包括照明燈管減半、室內空調設定在27度以上。連總裁沈英銓的座車,也從進口豪華休旅車改為國產房車Metrostar,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浪費。
為了刺激消費者購車意願,許多車商都極力降低購車門檻,來拉攏社會新鮮人與學生等年輕客層。
如裕隆日產推出36萬5000元的Easy March、台朔汽車更有價位低到25萬8000元的超低價小車Martis。
不只國產入門車促銷,不少進口車商也將百萬級的高價車,一口氣調降20萬∼30萬元,以接近國產車的價位拉抬買氣,並提供長期的零利率貸款優惠。
和泰汽車總經理張重彥表示,為了提供經銷商足夠的促銷籌碼,今年公司砸下的販促費,已經比年初設定的預算,還要多出約10%。
為開發客戶,福特六和也要求經銷商走出展示間,盡量到戶外、鬧區、賣場,進行宣傳活動,提高新車的曝光率。某位國產品牌經銷站負責人更表示,「現在只要客人有意願,我們都可以把車開過去,方便他試開。」
和泰汽車管理部公關室經理楊湘泉也認為,「景氣雖然差,但還有人可以賣得出車,」業者正好可趁機調整經營體質,淘汰戰力欠佳的業務員。
應變 :用掀背車抓住年輕人
其次,是要符合車主的需求脈動,推出更多功能與時尚風格的掀背車。
觀察今年1至8月的國產車市場,銷售成績還能持平發展的,只有Mazda、Suzuki、Honda等少數品牌。如Suzuki的銷售數,也只比去年略為下滑0.3%。Mazda目前7.1%的市占率,甚至比去年全年的5.8%還高,在國產車廠中表現獨樹一格。
而這幾家車廠的共同點,就是都有新穎的掀背車款問世,成為支撐今年銷量的重要支柱。
以Suzuki為例,為擺脫過去的越野車品牌特色,負責在台經銷、生產的太子汽車,從五年前起便將Suzuki的品牌形象轉為「生活車」調性。太子汽車副總經理林光耀強調,「以後,我們生產的每部車,都要跟客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太子引進在日本大受歡迎的掀背小車SOLIO,以多樣的功能、車體空間變化及年輕風格,寫下年銷近兩萬輛的佳績。
而去年底才上市的SWIFT,更有著迥異於國產車的歐式風格,光是今年前八個月便賣出逾7000台,成為今年公司最重要的主力商品。
即便在同等級的車系裡,掀背車的魅力也不受影響。如裕隆日產的國產車TIIDA,上市兩個月來,五門掀背款的銷售比重都超過50%,而Mazda的入門小車Isamu,五門版更有高達六成的銷售比率。
福特六和營銷處副總經理張偉昌分析,「掀背車,無疑是近年台灣車市的一個新亮點!」
但掀背車並不是光賣外型,而是抓到了年輕車主的多樣風格與自主需求。
「單有個性,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林光耀分析,生活車的意思是必須具備多種面貌,能滿足車主通勤、旅遊、甚至商用等各種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在SOLIO與SWIFT的車主裡,女性幾乎占過半比例,與其他車種的客層結構有著明顯不同。而為拉近與客人的距離,這幾年來,太子旗下的業務員平均年齡,也從39歲降到31歲。
曾拿下數次銷售比賽冠軍的匯豐汽車景美營業所課長黃煒勝也發現,今年消費者的喜好的確出現明顯轉變,「很多過去挑SUV(運動休旅車)的人,現在都改買小型掀背車了。」尤其在油價、物價升高的帶動下,這種趨勢更是明顯。
應變 :搶攻金字塔頂端客戶
再來,則是設法提高產品定位,進攻消費力更強的高級車消費群。
仔細觀察這一波的銷售低潮,其實多集中在中低價位車種。
以目前成績來看,相較於衰退超過三成的國產車,進口車市場的衰退幅度卻還不到13%,顯示高價車所受波及並不大。
以賓士車為例,今年前七個月透過正式代理商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售出的數量,即比去年增加24%,全年可望超越去年的4800輛。而以柴油車打開銷路的福斯,前八月更有18.4%的成長幅度,有望挑戰LEXUS的進口車霸主地位。
鏡頭再轉到內湖的法拉利展示中心,2005年中拿到法拉利(Ferrari)及瑪莎拉蒂(Maserrati)兩個義大利品牌代理權的台灣蒙地拿公司,由於這些車都是接單後生產,而且價位超過500萬元,因此直到今年4月才能開始交車。
即使如此,目前台灣市場的銷售反應,依舊出乎意料的好。
台灣蒙地拿公司總經理宋牧樺形容,「我們現在接的單,客人都得等到2008年,才拿得到車。」這兩種高級跑車每年全球產量都不到6000台,一車難求,根本無須車商促銷。
宋牧樺觀察,這批車主特別強調車子的性能與質感,對車子的品牌精神及工藝品質,更是挑剔,「但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會影響他們的購買行為。」
而世新大學民調中心最近發表的一份「車主生活習慣與汽車選購行為」調查中,也指出國內消費者出現「向上奢華,向下省錢」的購車趨勢。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兼任講師鍾岳勳說道,「超過八成的車主,有意願購買較高價位的高級車,藉此增進個人的生活品味與車內氛圍。」
此外,也有近六成的人,願意購買量身訂製的專屬汽車配件,以彰顯自己的個性喜好。其中,25∼29歲的年輕族群,接受比例高達68.3%。
「所以現在大家應該想辦法去搶上面那群、還買得起車的消費者,」東方線上研究總監邱高生建議。
應變 :拚外銷、降內銷風險
最後,是乾脆跳出國內這塊池塘,開發外銷產值,以降低內銷市場風險。
事實上,台灣汽車零組件的競爭力並不差,不但自1998年以來外銷產值已經倍增,去年更創下1280億元的新高。
蟬聯四年國內汽車外銷營業額冠軍的中華汽車,近兩年外銷業績規模分別達到4.1億及3.7億美元,每年都可為公司創造近1∕4的營收來源。
中華汽車副總經理黃重洲表示,「外銷,等於為汽車業開了一扇窗。」1991年,政府提出加強汽車零件輸日的計畫後,國內才開始汽車零件外銷的腳步。
但若想回銷到日本,便得符合日本車廠的嚴格要求與品質驗證,一開始的確十分困難。但通過這關之後,台灣的零件品質也能外銷到其他國家。
投入16年來,目前中華汽車的外銷足跡已遍布東南亞、中南美、中東、非洲等地區,範圍廣及全球30多個國家。
中華汽車海外業務部經理顏振輝拿出一張隨身攜帶的A4大小世界地圖說明,「上頭塗有黃色記號的國家,都有中華汽車外銷出去的汽車零件。」為了幫公司在海外市場攻城掠地,海外業務部也常是最晚下班的部門,以配合各國客戶的作息時間,進行溝通會議。
「雖然一開始很辛苦,但現在已經可以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黃重洲表示,經過多年的回銷實績後,現在日本原廠已經開始將台灣視為全球分工體系的一環。
黃重洲分析,下一步,業者所瞄準的,將是整車外銷的商機。
以中華的商用車Freeca為例,當初便是由日本、台灣雙方共同設計,後來決定交由台灣製造,並採用本土零件,直接外銷海外市場。
至今,中華汽車旗下的Freeca、Veryca、中華威利、SpaceGear、Grunder等車款,都已經有整車外銷的成績。最高峰時,光是Freeca的單月外銷的數量,就可以超過5000輛。
除了中華,福特六和的國產休旅車Escape,今年也創下台灣首度整車外銷日本的新紀錄,預估全年可挹注超過6000台的訂單。
不景氣,更考驗品牌力
景氣再差,還是有表現傑出的業者。
而這一波的低潮,更是觀察各家車廠經營體質與品牌強度的最佳時機。
「台灣市場就這麼大,一定要走出去,才有辦法讓技術與規模繼續提升!」黃重洲強調。
Mazda台灣行銷處長王偉明指出,「經濟不景氣,會讓許多人的消費思惟回歸到本質面,」而這也是為何休旅車買氣下滑、多功能掀背車卻看漲的原因。
太子汽車副總經理林光耀強調,「當大家都在衰退時,品牌管理得好的廠商,會比較抗跌。」
倘若此時業者能夠察覺消費者的需求脈動與思惟轉變,推出相對應的車款,便能衝破逆勢締造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