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的兒女可能急壞父母;不結婚的國民卻急壞了新加坡政府。
今年年中,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吳作棟發表的文章指出,今後新加坡每十個大學畢業女生,可能就有四人將終身不嫁,而只受過小學以下教育的男性,十人中有三人娶不到妻于。他憂心忡忡地表示:「國家不能眼看著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和教育程度低的男性,面對這樣的難題而不顧。」
於是,男大不婚,女大不嫁的問題,再次成為新加坡中英文報章上的熱門話題。
一開始引發這個話題的,是吳作棟的一位選民。他為了自己二十八歲還終身無著的兒子,向吳作棟建議,設立組織協助教育程度低的男女完成終身大事。
結果吳作棟的研究發現,不只是許多教育程度低的男性,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單身情形更普遍。他依據新加坡一九八0年人口普查資料及一九八五年勞動力調查報告預測,可能會有四一%的大學畢業女生有擇偶問題,完成大學先修班的女性,也有二九%有相同的問題。
另一方面,教育程度只有小學或以下的男性中,三0%可能一輩子獨身。
事實上,早在兩年半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在一次演說中表示,他擔心新加坡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遲婚,甚至不結婚的趨勢,再加上受高等教育的夫妻孩子生得少,這樣一來會使新加坡人才資源萎縮。
觀念阻礙結婚
這次研究的結果,除了再度挑起人口素質的顧慮外;低學歷男性無法成婚,則教新加坡政府擔心未來人口成長偏低,使勞動力不足。
吳作棟分析,擇偶偏好,是造成兩性分配不均的主因。他指出,男人擇偶通常走選教育程度相等或比他們低的異性,新加坡五四%的男性大學畢業生和六三%的男性高中畢業生,學歷都比配偶高。
相對的,女性則希望配偶的學歷能比自已高。但是,由於男女受教育的機會均等,間接減少了女性的選擇機會。
面對這個問題,新加坡政府一方面積極透過報章雜誌呼籲改變擇偶觀念,另一方面,則加強政府的作媒功能。
兩年半前,在李光耀的演說之後,新加坡社交發展處(SDU)順勢而生。官方媒婆--處長歐(Dr. Eileen Aw)博士形容這段期間的成果:「現在的人已經不在乎告訴他們的朋友,他們來找SDU了。」目前已有二百五十人在SDU的撮合下成婚。
社交發展處,顧名思義,主要是舉辦一些茶會、舞會或郊遊等社交活動,提供大學畢業遲婚的男女,互相認識的機會。
官方媒人分工負責
至於中等學歷或低學歷的未婚男女,則由名稱、功能都相似的社交發展組(SDS)負責。
成立半年餘的社交發展組為了配合解決吳作棟發現的問題,在今年年中將服務對象的年齡限制,由三十歲擴大到三十五歲,並且通令各社區中心、青年團體一律適用。一位SDS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是很有彈性的,只要人們需要,我們就會幫忙。」
不論是社交發展處,還是社交發展組,這兩個新加坡政府的媒人機構,顯然發揮了相當的月老功能,一般反應都很熱烈。到社交發展處登記的人,從初期四千五百人,增加到目前的七千人,平均每個月有九對新人結婚。社交發展組的活動券也經常搶購一空。
歐博士認為沒有全面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她建議遲婚的女性:「早早跟想像中的白馬王子說再見。你如果無法找到你的夢中情人,就想辦法,把看得到的人變成夢中情人。」
(陝黛婷取材自海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