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雲林縣麥寮鄉海豐村楊厝社區的楊厝分班,用社區力量,證明了自己存在價值的故事。
提到雲林麥寮,台塑六輕石化王國的壯麗夜景,總是率先浮現在大家的腦海。但是,麥寮現在其實有了新的「特產」――楊厝分班。
開車在麥寮海豐村棋盤式的田間小路繞來繞去,只有眼尖的人才會發現隱沒在農田與平房裡的楊厝分班。
因為,楊厝分班沒有招牌、毫不起眼,更有曾讓雲林縣長蘇治芬乍看下,以為是「豬舍」的三間廢棄教室,以往年年都傳出即將廢班的消息。
不過,今年楊厝分班卻是雲林縣預定五個被廢的分班中,唯一被保留的分班,更名列今年通過雲林縣優質轉型計畫的五所學校之一。
其實,楊厝分班只是拿到一年的生存權;明年此時,是廢是留,還得由縣府評審委員評估。
但社區媽媽吳麗玲滿足地說:「雖然楊厝分班現在是被『留校察看』,可是只要學校留著,就有機會、就有希望!」
動員社區,出錢出力改造校園
7月12日,楊厝分班像是宣布「重新開張」似的,以全新的面貌,召開成果發表會,副縣長林源泉、教育局長陳慶良也都到場。
一大早,社區家長就來布置會場,發表會一開場,楊厝分班的孩子先用熱情的舞蹈歡迎來賓,社區媽媽也忙著煮湯圓。
發表會中播放幾段影片,記錄了楊厝分班全力動員老師與孩子,化身油漆工與園丁,和社區人士、青年志工,花了20天時間,出錢出力巧手改造校園的笑與淚。
現在的楊厝分班,多了嶄新的校園風貌:三間朝氣蓬勃的「新」教室、塗滿彩繪的圍牆、扶梳的花草,與滿滿的社區人情味。
副縣長林源泉驚歎,楊厝分班像是社區共同的家,社區凝聚出的活動力驚人,超乎想像。
的確,楊厝分班凝聚的人氣之旺,讓楊厝社區一點都不像人口已經嚴重外流的蕭條海濱農村。
已有42年歷史的楊厝分班,前身是麥寮國小的楊厝分校,學生曾達百人,有一到四年級。1980年,由於人口外移而降為分班,三年級以上學生必須回麥寮國小本校上課。
但自從12年前六輕進駐麥寮後,村內聯外道路雲3線變成六輕運輸要道。楊厝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許欽旺指出,上下班時間車流量很大,舉目可見一輛輛呼嘯而過的重型油罐車、大拖車。
許欽旺認為,讓三年級以上的孩子,騎腳踏車到七公里外的麥寮國小本部,家長已經提心吊膽;若讓低年級的孩子,尤其隔代教養的孩子,得由阿公阿媽這樣接送,更是危險。
「楊厝社區強烈需要分班存在!」保校靈魂人物之一的吳麗玲疾呼。
年年要廢,受教權比六輕珍貴
楊厝社區雖與富庶的六輕王國為鄰,卻未曾得到六輕直接的奧援,又沒有秀麗的天然環境或觀光資源,要留住楊厝分班,談何容易。
「從我兒子念楊厝分班小一,到他現在念到大三了,歷任縣府總說要廢校!」吳麗玲沒好氣地說,就因為廢校傳言十多年未曾間斷,「使得楊厝分班即使破一片玻璃,社區也不想花錢去整修。萬一今天花了錢整修,明天說要廢校,大家豈不是白花錢?」
幸好,社區還有「人」這個最寶貴的資源。麥寮鄉18個社區,楊厝是社區意識最為強烈的。
1994年,社區耆老蔡景木就發起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多次獲得雲林縣優良社區獎項,所以楊厝雖只有80戶、100多位居民,卻很有活力。
「我們只有人的資源,但這股生命力,比什麼都重要。」吳麗玲提到,即使分班十多年來前途未卜,楊厝社區卻很團結,每年都到縣府為分班陳情。
連原本銜命協調廢校事宜的麥寮國小校長雷玄德,也被楊厝社區感動,而支持保住分班。
「為了孩子,家長就要厚臉皮,因為愈弱勢的地方,就愈需要靠教育翻身!」許欽旺點出楊厝分班存在之必要。
吳麗玲相信,只要將學校納入社區,學校就不會沒落,所以積極組織青年志工、利用分班開設社區課程。
自我提升,全人教育改變社區
自願從本校請調到分班多年的林京樺老師,則是扮演著分班「內應」的力量。她積極動員分班孩子參與各種社區活動,「我的工作,就是為分班的孩子與社區搭起一座橋!」
即便是暑假期間,林京樺和何名娟兩位老師,仍然待在學校裡,一身短褲拖鞋地整理校園。
而只要林京樺老師登高一呼,分班的孩子甚至校友,就會三三兩兩從靜謐的楊厝社區現身,回學校集合,幫忙整理校園,或上社區自行開設的夜間課程。
尤其,楊厝分班三間廢棄教室改造後,現在夜夜燈火通明,每天晚上都有烹飪、書法、舞蹈、鄉土歷史課程,成了孩子最愛的課後活動。
雲林縣府祕書、曾任全人中學副校長的陳振淦表示,多次訪視後發現,楊厝分班的孩子特別活潑,也看到楊厝分班與社區結合的努力,因此縣府決定給楊厝分班一個機會。
「哪裡有能量,哪裡就會匯聚人氣,學校就是一個有機會凝聚人的場所。就像村子裡的永安宮,是老人們的活動中心,楊厝分班就是孩子們的永安宮!」林京樺神情堅毅地說。
「只要孩子有被愛的感覺,20年後,你就會看到這批孩子們成長過程的穩定性!」林京樺老師強調。
有社區營造做後盾,林京樺老師的熱情響應,楊厝在保校運動上,展現了最驚人的社區動員力。
「誰說孩子少的地方,不值得投資?」林京樺老師俏皮地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