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掙脫金錢枷鎖的自由人,其花錢方法會是「讓花出去的錢,以增值的方式回到自己身邊。」如果把錢花在只有當下能享受的商品或服務上,就只是一種單純的消費和浪費。相反地,如果把錢以「未來可能以金錢報酬回到自己身邊」的方式花費,就是一種投資。(本文節錄自《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一書,作者:Mentalist DaiGo,方言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了解這兩種花錢方式的差異後,下次當你打開皮包準備掏錢時,請先想一下這筆錢是「用在哪裡」的──「有意識地檢視自己」這件事相當重要。
耐人尋味的是,愈是知道如何賺錢的人,往往愈不清楚這兩種花錢方式的差異,他們喜歡消費和浪費帶來的爽快,更因此使得自己的行為受到心情影響,而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金錢。
回想起我剛以讀心師出道,經常在電視節目上做表演的那段時日──工作行程滿檔,演出的內容經常違背自己的心意,累積的壓力讓自己都快要喘不過氣來了。雖然收入不斷增加,我卻不知道該怎麼正確地使用這些錢。
儘管買了一堆書,但都沒有時間好好消化吸收。書架上的書愈積愈多,我為了眼不見為淨,連家都不回了。於是和透過電視台結識、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們,盡情享受起都市的夜生活。
因為這樣,我結交了許多有錢人,他們許多是IT領域的成功人士、金融界的股市操盤手和經營不動產的年輕老闆。這些人很熟悉賺錢的方法,每個月都能賺進數百萬甚至千萬日幣。
他們透過綿密的經營策略、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驅動著大型的經濟活動,這是剛離開大學校園的我所無法想像的世界。
可是這些商界的風雲人物到了夜裡,卻可以在一個晚上沒有計畫地花掉5百萬日圓。這筆錢既不是使用在某個紀念活動,也不是投資一場和接下來生意相關的晚宴,單純只是為了得到快樂而做的消費(浪費)行為。
「用錢」是壞事,真的嗎?
別人花自己的錢,本來我是沒有什麼好說三道四的。可是當我親眼目睹了這種用錢的方式後,心中終究還是生出了好多疑惑──
為什麼這些人的形象在白天和晚上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呢?他們賺錢和花錢的方法南轅北轍,難不成是懂得賺錢卻不知道如何花錢嗎?
其實這和注意力的源頭「意志力」(Willpower)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的「意志力」其實是有限量的,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意志力,它就會不斷地減少。
我想這些叱吒商場的人們,由於在工作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商業手腕,把意志力都耗光了。所以下班後,對於誘惑沒有任何抵抗力,只能在每個當下努力做出判斷。
同時,身上有錢也讓他們感到精力充沛。所以他們可以在一個晚上,不眨眼地花掉5百萬日圓,這種行為說是浪費並不為過。
當然,有能力做出這種消費行為的人,在社會上並不多見。然而,這種消費的「運作模式」,其實在一般人的身邊便隨處可見──
日常生活中,這種「獎勵消費」所花費的金額多寡雖然因人而異,但不論錢花得多少,都是一種無法和未來產生連結的用錢方式。
因此社會上一般都不鼓勵這種「獎勵消費」模式,並帶有警世意味地奉勸世人「錢要省著花」、「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儲蓄」。
雖然這些坊間格言的內容並沒有錯,可是也因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花錢是壞事」這種形象逐漸深植人心。
這個束縛著人們的概念,其實是對金錢的一大誤解。
如果你腦中有「花錢是壞事」這樣的想法,它將會讓你失去深度思考「如何使用金錢?」的機會。然後你便會將一門心思全轉向:「如何努力賺錢並存錢?」
雖然這不是一件壞事,但希望你了解,人類是一種抗壓性很差的生物。若如此壓抑自己,一旦到了某個臨界點,人們還是會掙脫「花錢是壞事」這樣的束縛,透過消費來抒發自身的壓力。
因此,就算你再怎麼認真鑽研賺錢的方法,只要不懂得正確使用金錢,日積月累堆積在心裡的焦躁不安,仍會重複以「消費」(浪費)的方式來抒發,讓你始終留不住財富。
我認為每一天當你在花錢時,都該意識到:「這是不是對自己的投資?」並且多去學習金錢的使用方法。如此一來才能「愈用錢、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