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萬卷書,一定得行萬里路?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24-02-26

瀏覽數 14,600+

讀萬卷書及行萬里路,是學習時同樣重要的硬道理。Unsplash by Gülfer ERGİN
讀萬卷書及行萬里路,是學習時同樣重要的硬道理。Unsplash by Gülfer ERGİN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4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出國好還是在國內念就好?」「選校好還是選系好?」「一般大學好還是技專院校好?」這一連串的老問題,每逢2月學測成績單發放之際,即成為糾結困擾所有應屆考生和家長的失眠劑。

但誠如以幽默、機智聞名於世的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名言:「Don't let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your education.」—別讓上學妨礙你的教育。一語道出莘莘學子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下父母親,在面對求學之路常陷入的盲點。

據了解,馬克吐溫一生遊歷過很多地方,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致使他對社會現象有獨到的見解,於是他常用幽默詼諧的文筆諷刺醜陋的社會現象。

馬克吐溫父親早亡,沒人供他上學讀書,他的學識都是在社會大學堂中積累的。從他的視角看,上學並非知識的唯一途徑,社會實踐才是。雖然話說得有些武斷,但也令人深省,學校教育不是全部,「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硬道理。

學校教育並非全部,「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也是值得省思的硬道理。示意圖,Pexels by MEUM MARE

學校教育並非全部,「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也是值得省思的硬道理。示意圖,Pexels by MEUM MARE

或許你會說,西方的教育觀原本就比較隨性自由,不盡然適用於東方世界。偏偏遠在200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在19歲剛剛考取進士時,當時為了求見掌天下之兵權的韓琦,曾在《上樞密韓太尉書》對學習與教育,提出他的見解。

他寫到:「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意指,他生下來19年來, 所見所聞都是鄰里周圍數百里的人事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覽來擴大自己的眼界,雖然讀遍諸子百家之書,卻因為書中所寫的都是古人的舊事,所以決然離開家鄉,訪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之廣大。

後來蘇轍行經秦嶺、嵩山、華山的高峻、眺望黃河的奔流,到京師,抬頭仰觀天子宮闕的壯闊,和糧倉、府庫、城池園林的富麗,才見識到天下的巨麗。甚至見到翰林學士歐陽修,聆聽他的恢宏能辯,又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往,才讓他視野大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聯合國校園」儼然成形,你準備好了嗎?

其實無論西方的馬克吐溫抑或中國的蘇轍,提示世人的正是「讀萬卷書及行萬里路」同樣重要的硬道理,這也說明了何以許多人會汲汲營營出國留學了。先不論國外的文憑是否鍍金,視野和見解的開拓,恐怕才是國際交流的最高價值。

只是,出國留學並非所有人的經濟或學力所能及的,反倒是近年來高教圈掀起的「招攬境外生」風潮,雖遠不及學生負笈海外的效益,卻也讓台灣的校園漸漸有了國際化的初貌。儘管台灣高教的海外招生有值得檢討之處,甚至飽受汙名化,但摒除增加大學的財源和生源、有利於國家攬才這兩項誘因外,校園國際化對於提升學生國際視野,有非行不可的理由。

既然「聯合國校園」儼然成形,本土的大學生也得有相對應的國際、多元、語言、文化包容⋯⋯等修練,於是《2024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則以「聯合國校園」為主題,提出校園國際化的趨勢下,政府、學校、家長及學生該有的準備。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