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搶先卡位產業!技職復興運動來了

大缺工時代需才孔亟,如何畢業即就業?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24-02-26

瀏覽數 2,800+

龍華科大近年添購不少科技業先進設備,不僅口碑十足,還讓不少境外生指名跨國求學。蘇義傑攝
龍華科大近年添購不少科技業先進設備,不僅口碑十足,還讓不少境外生指名跨國求學。蘇義傑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4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在「唯有讀書高」的舊觀念裡,技專院校向來是準大學生的次要選擇。然而,隨著專業分工及企業大缺工的態勢下,讓人們重新意會到技職教育的重要,一股「技職復興運動」的風潮正崛起。《遠見》前進各大技職教育現場,拆解產業變化,讓你贏在未來。

「讀專科讀技職學校是考不上大學的黑手才去念的!?」如果你還存有這樣的觀念,只能說,你落伍了!

2023年11月,有「技職界亞運」之稱,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登場的「2023亞洲技能競賽」,台灣代表隊共計拿下25面獎牌,奪得參賽國家總冠軍,讓台灣的技職教育成果,在國際舞台上大為發光。

誠如奪得「服裝創作」項目金牌的國手孫謦,接受媒體採訪時所形容,「這次獲獎,就像『全世界都看到你的那種感覺』。」只能說,這群被視為黑手生的技職高手,正信心滿滿鎖定2024年的法國里昂國際技能競賽,想藉此再度扭轉世人的觀點。

社會觀念改變,技職價值再度復興

「讀技職教育後,將來出社會工作,就一定會是黑手嗎?」成為這陣子最被熱議的教育話題之一。其中原本計劃連署參選總統的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就呼籲全民要戒掉這個「過時的錯觀念」。他強調,高科技產業早已用「無塵室」取代「黑手」,讀技職教育其實是一件「很潮」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台灣的技職體系,與普通大學相比,卻像是個「二等公民」,資源遠不及人。以2023年「高教深耕計畫」為例,普通大學70所分配預算159.6億元,技專校院79所預算僅88.9億元,換算到每位學生,普大學生平均每位可獲得2.49萬元,但是技職學生每位僅能獲得1.6萬元。

儘管政府有心縮小技專院校和普大的差距,但近年來因為捱不住少子化的衝擊,導致財務狀況惡化、積欠教師薪資,環球科大、明道大學、大同技術學院遭列為專輔學校,因改善屆期、資金未到位,依法停招、改組董事會。

對此,環球科大創辦人許文志在「最後一場」畢業典禮就表示,「感謝中華民國教育部,毀掉了環球」,他說,當年創辦環球科大不是為賺錢,而是為了提高雲林的教育水準,因此為拯救費盡苦心投入32年辦學的學校,於是急於奔走尋國內外企業協助,直到最後仍希望有人願意「救環球一命」。

然而事與願違,環球科技大學校長沈健華最後還是神色愀然地說:「這是雲林人的損失,以後很多人要到外縣市就讀了。」他表示,環球科大學生則以雲林在地學生為主,「環科大能滿足雲林鄉親就近入學的需求,一旦退場,身心障礙學生的家長更是困擾,以後孩子要讀大學,可能就要到外縣市。」

技專院校與一般大學經費比較

技專院校與一般大學經費比較

人才永續拉警報,企業搶救技專院校

其實,急欲拯救「技專院校」的不只是校董和校長。眼看著不少私立科大已站在退場懸崖,許多企業就砸重資買下學校,開始重視技職教育,一方面解決了缺工問題,一面也挽救了學校倒閉的營運危機。

2015年起,企業界就掀起一股「搶救技職體系大作戰」的熱潮。首先,當年中信金捐資興國管理學院,更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後,成為企業接手大學的起手式,在此之後還有多間企業循此模式試圖將準退場技專院校從懸崖邊拉回。

其實企業辦學,中信並非第一樁,放諸古今與全台,案例不勝枚舉,只是模式不盡相同,但多半目的多是自家企業培育人才。一如台塑集團的明志科技大學、長庚大學和長庚科技大學,遠東集團的元智大學和亞東科技大學,及大同公司的大同大學等,都是企業設校的經典案例。

而被救回的中金院,每年約莫有數百位應屆畢業生錄取中信,雖然稱不上主要人才來源,但該校畢業生一旦錄取,通過試用的比率高達九成。

如此高的錄取率其來有自,一來是中信金部分職位試用期的通過門檻是考過特定金融證照,而中金院學生在學期間多半已考取;其次,中金院校友在大學時已透過課程、參訪與實習等機會熟習中信企業文化,不會水土不服。

然而,中金院的案例只是台灣企業與學校唇齒相依的縮影。台灣產業缺工問題嚴重,尤其中小企業人才主要來源的技職體系。對此,技專院校龍頭臺灣科技大學校長顏家鈺就表示,企業必須提供適當的offer來徵才,且隨著AI不斷的進步,科大的教育會越來越重要。

技專院校競爭力提升,職人價值受青睞

再就學生視角來看,更得不被「唯有讀書高」的觀念給蒙蔽,其實技專院校的學生,競爭力根本不亞於大學生。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據《遠見雜誌》及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所做「2024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在前六名中,就有北科大、臺科大和高雄科大三所名列其中,與傳統的頂大——成功大學、臺灣大學及清華大學分庭抗禮。而以前50名來說,技職更占了22名,且平均比去年進步了4.45名。

何以技職人才如此搶手?「職人」價值為其主因。許多技職學生在高職時大多參加證照考試,取得丙級以上證照。升上科大院校後,更有機會取得乙級證照,具有乙級證照就等於就業保障。更遑論護理學群、海事學群及食品學群的學生,一旦通過護理師、一等船副或食品技師的國考,薪水就業皆有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技職生理論實務並重,課程比重幾乎1:1。比如說,護理系教授解剖學,一定再上解剖學實務;機械系最重要的「機械五力」,學完理論做實驗,動腦又動手。為使技藝達到熟練,家政學群中的美容美髮、服飾設計等科系,實際化妝、打版、剪裁,這些課程有時重還勝過理論課。

不少科大都建置了實作場域,培養跨域技術與人才,吸引科技大廠在學生畢業之前就來搶人。蘇義傑攝

不少科大都建置了實作場域,培養跨域技術與人才,吸引科技大廠在學生畢業之前就來搶人。蘇義傑攝

而電機電子學群的學生也不僅是在電腦中模擬而已,更要會動手組電路板、做機器人從實務中實踐理論,達到「做中學、學中做」效果。

最重要的是,除了實務課程外,更重要的是校外實習,走出校園,直接到業界體驗職場實況。技專院校的校外實習已為必修學分,不論是一學期或一學年,學生直接進到企業現場,不僅是一個試探職涯的機會,更能檢視自己所學是否足夠為業界所用,不少企業實習還有薪水可領,表現優異者畢業後直接應聘為正式員工。

以餐旅學群來說,學生校外實習機會多,甚至可出國實習,還可體驗出國打工存一桶金。

另外,近年來,技專院校產學間的合作,更比普大來得緊密。許多學校和企業共同開設的產學專班,不僅在高職端實施,在技專院校也有成立,甚至在碩士都有,方便各時期、各學程的學生選擇。

更令人普大生稱羨的是,技職教育邀請企業或產業專業人員進到學校擔任業師,以補學校老師在產業專業上的不足。而業師不僅將真實的業界技能帶進學校,更成為學生學習觀摩的對象,彼此甚至建立友誼,成為學生未來職場人脈。

誠如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所言,其實目前的企業對技專院校都很認同,以龍華科大為例,因為在學校內建置了類產業環境實作場域,培養跨域技術與人才,就連台積電、英業達、欣興等科技大廠在學生畢業前就來搶人實習,實習薪資3萬800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則上看6萬元。

技職教育的復興,除了學校投入資源之外,還要多管道進行。陳之俊攝

技職教育的復興,除了學校投入資源之外,還要多管道進行。陳之俊攝

而明新科大校長劉國偉則指出:「科技大學跟產業的距離是這麼近!」其中,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等地區持續增加,這些都是台商去的地方。換個角度說,台商走向國際化並在其他國家深耕發展,也就變成「愈國際化就愈在地化」,而台灣的科大送出去的學生幾乎100%都被台商錄用,一個都沒漏掉。

事實上,政府也漸漸重新重視技職教育,一如總統蔡英文總統:「技職教育是國家的棟梁」,顯見國家投注在技職體系的資源可望扭轉,只是,技職復興運動若只單靠技專院校,無疑是狗吠火車。

專科學校復興是技職教育救贖之道?

首先,推崇並打造優良的專門學校為其第一要務。如:國外的麻省理工學院,華頓商學院……等,都非常有特色以及專業,但大家都趨之若鶩,並不因其本質是學院而有所質疑。

另外,由於因高職不再是終結教育,這使得投入工作職場的高職生未達二成,進而使國內基礎人力欠缺斷層惡化。就有不少人主張,將不適任的科技大學整併,打破原有框架創立新型態的優質特色的五專學校。讓學生在學習相關類科專業課程,滿足國內產業亟需的類科人才,兼顧學生就業及考照的需求。

最後,家長與學生的心態皆需改變。許多準大學生和家長明明深知,學習一技之長是正確的,但卻會擔心自己沒有所謂滿街都是的大學生文憑。而打造學習工匠技藝的學校,如五專,便是解決這問題的方法,五年可養成一個不錯的工匠,畢業即能就業;倘若想繼續升學,也可以藉由插大來解決,進可攻退可守。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在專業分工的現代,技專院校的學生,只要肯下苦工學習,勢將創造與普大學生,截然不同的價值。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