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少子化、高齡化影響,台灣的「人口紅利」預計於2028年告終,為因應前述狀況,政府已兵分兩路海外招生、開設「新型專班」等措施,盼藉此緩解人口紅利結束,對大學招生、企業徵才的衝擊。
根據國發會推估,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將使台灣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於2028年降至2∕3以下,意味著「人口紅利」結束。
年輕人口持續減少,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專院校招生表現。為了開拓生源,台灣正努力加強招收境外生的力道,希望能有效填補招生缺口。
具體措施方面,教育部已開始執行「促進國際生來台及留台實施計畫」,將在歐美、新南向國家設置海外基地,由國內大學和企業,共同推動「新型專班」,擴大海外招生,並透過國發基金提供「產學獎助金」、企業給予「生活(實習)津貼」等鼓勵措施,吸引更多優秀國際學生來台求學、留台工作。
這項計畫預計五年(2024至2028)投入新台幣52億元,設置十個海外基地,與國發會推動的「強化人口及移民政策」產生綜效,使台灣的國際學生累計招收人數,於2030年,來到32萬人以上,較目前數量成長逾兩倍。
展現產業優勢,強調「大師」級師資
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為達成上述目標,台灣計畫派出兩組人馬,一組為普通大學體系,由臺灣大學負責召集,主要鎖定美國、歐洲,爭取當地的國際學生;另一組為科技大學體系,以東南亞為目標,設立招生基地,延攬有意來台求學的學子。
林萬億認為,台灣想爭取更多國際學生,應積極展現產業上的優勢;例如,半導體、數位化、人工智慧、農業,以及醫療健康等,都是台灣的強項。
對於國際招生,臺大副校長丁詩同也強調,台灣的大學必須知道自身強項在哪;以臺大為例,如果他國學生,想學習肺癌研究,臺大醫學院有楊泮池、楊志新和陳晉興等「大師級」教授,這正是吸引國際學生的一大誘因,「因為他們是世界知名的指標型人物。」
除了有「大師」之外,丁詩同指出,臺大致力推動雙語教學,持續提升校園國際化程度,讓臺大成為國際級大學,「希望不管來自哪個國家的學生,都可以在雙語化的環境裡,適應得很好。」
在丁詩同看來,只要有更多大學,同時具備高能見度的強項,以及國際化校園環境,台灣對境外學生的吸引力,自然會有所提升。
技職教育方面,龍華科技大學校長、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認為,台灣的技職教育,「拿到世界舞台上,是可以跟人家競爭的!」而且他相當看好新型專班政策,能為台灣產業培養更多優質人才。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即戰力
新型專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配合台灣產業布局,鎖定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金融,以及半導體,做為主要招生領域。
新型專班的招生對象,以教育部駐外單位推薦的國外學生為優先,由開班學校和合作企業,共同規劃客製化課程,並透過國發基金,提供獲得錄取的學生,每人每年至多新台幣十萬元、最多補助兩年的產學獎助金。
另一方面,合作企業則提供學生在學期間,每人每月新台幣一萬元的生活(實習)津貼;而這些獲得「產學獎助金」和「生活(實習)津貼」的國際學生,畢業後,至少要留在台灣工作兩年。
新型專班的學制相當多元,以「二加二」學士班為例,外國學生可在母國讀大一、大二,再來台灣就讀「新型專班」,完成大三、大四學業,並於畢業後留台就業。
葛自祥分析,新型專班政策讓產業能有相對較長的時間,規劃人才需求。
他舉例,許多電子產業,打算赴泰國投資,業者會希望招收泰國學生,來台就讀新型專班,藉由這段時間的學習,培養一技之長和華語能力,學生們畢業後,在台工作兩年,可累積業界經驗,之後無論繼續留在台灣,或回到泰國,進入台商分公司就業,對企業而言,都是最佳即戰力。
整體來看,若新型專班運作順暢,對大學招生或企業缺工問題,都可帶來正面幫助。
「台灣有能力爭取到更多國際學生!」林萬億強調,基於台灣的產業優勢,相信普大、科大兩組人馬,皆可在海外開疆拓土,為台灣招募國際學生,使招生缺口、產業缺工等問題,逐漸獲得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