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免費活動報名 |讀本郝書| 從突圍思考到專準人生 郝旭烈郝哥@基隆塔
相關文章
移動治理重塑偏鄉韌性,幸福巴士3.0揭示新解方
編按:偏鄉移動困境,正衝擊高齡社會下的基本生活權利,從一傘多模平台到TTGO示範計畫,移動治理不再只是交通問題,而是串連健康、照護與災防的關鍵樞紐,讓偏鄉不再「名義有線,實際無車」。偏鄉問題,為何要從移動著手?偏鄉高齡化與交通可近性不足,正成為地方發展的結構性瓶頸。許多山區居民為了看一次門診,往返動
92歲還能破4項短跑世界紀錄!2長壽關鍵讓她成為「銀髮飛人」
義大利短跑女將瑪岑加(Emma Maria Mazzenga)高齡92歲仍在田徑場上奔馳,同時保有4項90歲以上女子短跑世界紀錄。科學團隊研究後驚訝發現,她的心肺功能宛如50歲,肌肉內的線粒體、血液循環和神經通路皆與20歲年輕人一樣強健,展現出堪稱「銀髮飛人」驚人的逆齡體能。瑪岑加19歲起參加田徑,
在地網絡修補長照缺口,里長伯帶頭打造失智協尋網
超高齡社會下,失智者走失成挑戰。台北中山區復華里長黃展輝成立全台首支失智協尋隊;新北蘆洲區鷺江里長侯凱文建立走失協尋演練。兩位里長策略不同,卻共同守護迷途的身影。走進台北市中山區復華里,熙攘巷弄中隱藏著一間極為簡陋、狹小的里長辦公室,對比周邊高聳的水泥叢林,格外突兀。這個不起眼的空間,卻孕育出細膩的
老後必知的4種健康運動指南:有氧、肌力、平衡與柔軟度全解析
當年紀逐漸增長,即使沒有特別的疾病,身體也會漸漸感覺不如從前,像是動作變得不靈活、肌力變弱、平衡感也下降,而這些,正是造成跌倒或行動不便的常見原因。為了維持老後的生活品質、降低臥床的風險,我們更需要針對這些容易退化的功能,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才能真正發揮全面性的抗衰效果。(本文節錄自《高齡長輩的
三明治族陷入「照護」危機?專家籲「PLAN策略」補足理財缺口
在高齡化、少子化交織的時代,愈來愈多中壯年背負照顧父母的責任,卻未曾替自己老後做好準備。中信《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揭露台灣家庭面臨的四大理財斷層,並提出行動解方。台灣家庭正面臨高齡照護與財務準備的雙重斷層。近日,中國信託銀行攜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全台首份「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
不只皮肉傷!65歲以上高齡者隱形殺手:「跌倒」竟會致命?
在65歲以上因傷住院的人中,跌倒是最常見的原因,跌倒的危險性,往往比大家想得更高。在台灣,由跌倒造成的事故,是65歲以上高齡者意外死亡的第2大原因。在受傷就診的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跌倒送醫。很多老人家,也因為跌倒導致骨折,影響了晚年的活動能力。(本文節錄自《高齡長輩的抗衰防跌全書》一書,作者:
長輩搭捷運有巧思!平日愛石牌、假日衝龍山寺,台北西區成首選生活圈
高齡族群搭捷運,行動節奏暗藏巧思。研究發現,他們傾向避開通勤尖峰時段,平日多在上午外出、下午返家,假日則更常晚歸。不論平日或假日,都偏愛前往台北西區,這裡是他們熟悉的「生活圈」。平日人氣最高的捷運站為「石牌站」,假日以「龍山寺站」最受青睞,顯示長者對醫療、休閒與文化場域的偏好,展現與上班族截然不同的
林靜芸自創「最後的十項全能」,擁抱健康餘命
編按:超高齡社會來臨,長壽不等於健康,如何「好死」成為許多長者的共同願望。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分享母親的心聲,提出延長健康餘命的運動原則,自創「最後的十項全能」,讓高齡者在晚年依然能自理、旅行,活得有力、有尊嚴。我的好友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的母親逢廟必拜,好友忍不住問母親:「是否孩兒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
為何「獨居」更長壽、失智症風險也較低?日本高齡精神科醫師解析
和田秀樹為專為高齡人士服務的精神科醫師,投入高齡醫療領域超過30年,他的《幸齡人生樂活康養從容百歲的生活提案》希望帶給讀者的觀念是:與其活得長,不如活得有趣、有尊嚴;在人生晚年依舊擁有主體性、選擇權。不強求、少限制、多快樂,在百歲人生時代,也能快樂地跨越「80歲高牆」,過上人生最幸福的20年。(本文
房產賣不掉直接「以房養老」?退休不靠兒女,銀行這類貸款竟逆成長
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挑戰,為台灣的人口、產業、經濟等各個層面,帶來深遠影響。統計顯示,台灣自2021年起,持續出現人口負成長,死亡人數持續高於出生人數,「生不如死」截至6月,已經連續54個月了!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壓力,傳統家庭支持功能逐漸式微,長者開始尋求資產自主與多元財務規劃,「以房養老」就成了新興
加好友掌握趨勢
關注FB熱門議題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