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布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疫情後大學生普遍更憂鬱,尤其心理壓力最大的是念這一年的大學生族群。在2024年大專校長會議上,已正式宣佈有43所大專院校今年開始實施「心理假」,背後意義與實際如何施行?
我們的大專生心理問題愈來愈嚴重了嗎?
去年底,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布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對照疫情前同樣的調查數據發現,國內大學生疫情後普遍更加憂鬱,至於心理壓力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時間不夠用、課業壓力與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壓力最大的群體則是大三生。
因應這樣的狀況,截至112學年第一學期,全國大專院校已經有39所開始推行「心理假」,下一學期還有4所要加入實施。究竟這個為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假,是真正符合學生面對心理困擾時的「及時雨」,還是淪為「合法翹課」,影響學習、破壞師生間信任的潛在可能?
113年全國大專院校校長會議主辦單位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直言「我感覺校長也很需要心理調適,」似乎為「心理假」給了一個關鍵的註腳。面對各種大學教育革新的挑戰,實際上校長可能也很頭大。
今年有43所大學放「心理假」
愈來愈多學校實施「心理假」,但是各校規範不一,例如有的學校規定第二天要提出證明,有的學校不用。對此,教育部是否會有統一的規範?教育部長潘文忠解釋,依法,大專校院實施「心理假」是基於學校自主管理範圍。累計到112學年上學期已經有39所大專院校實施「心理假」,下學期開學還會再增加4所。
從學生的需求來看,因學生提出心理假的需求跟期待,也看到愈來愈多學校相繼推行,教育部也先前已發布大專校院推動心理假相關說明,目前已經蒐集各校經驗與學生反應,整理出心理假相關參考指引,近期就會提供給各個學校參考。
此外,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邀請已經實施「心理假」的學校來分享經驗,做為其他大學的參考,讓學生也獲得比較好的支持。
心情不好上課效果也不好
推行「心理假」,大專院校的校長是什麼想法呢?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生理生病跟心理生病確實不大一樣,心理生病,上課因效果也不好,不來上課也不會怎麼樣。但是,確定的是學生因為心理因素影響上課,學習效果會受影響。加上大學很多不點名(不影響出席上課),更重要的意義是心理假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有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
周景揚認為,心理若有問題,要救回來困難度比生理還難,要做的話包括家庭、學校及社會都要參與,支援系統相當複雜。怎麼讓心理健康這件事,從小教育開始就應該重視,從小就學會到膽識跟豁達。膽識就是面對人生有很多決定要做,不要怕做錯決策。豁達就是像在今日網路時代,面對酸言酸語能釋懷。若養成這樣的習慣生活就可以比較健康。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以自己的經驗說,小學上學時成績不好,從小就被打到大,抗壓力就比較好。當然,這是一種開玩笑的說法。他回頭強調,不論心理假放不放,關鍵是學生的精神素質要加強。
懂得調適才能從源頭解決
雖然大專院校開始推行「心理假」,逐漸在校際間成為討論話題。不過,社會上還是存有相當多的疑問,包括有些人認為心理假會讓學生受到同儕的標籤化或歧視,或者讓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觀念與認知產生落差。
另外也有人認為有些人認為心理假的判定標準不明確,或者學校的心理師資源不足,無法有效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心理假無法真正發揮功用。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也懂得方法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才是解決問題的源頭。若真的有心理假需求,學校端也有適當的輔導機制,正確的使用才不失放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