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免費報名 活動免費報名 12/20顏宗海醫師教你避開食安陷阱

高市早苗凌晨3點開會,因「傳真機」壞了!日本低效率職場真相

廖綉玉
user

廖綉玉

2025-11-18

瀏覽數 550+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以「拚命工作」聞名。取自X@takaichi_sanae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以「拚命工作」聞名。取自X@takaichi_sanae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以「拚命工作」聞名,近日為準備國會答詢竟在凌晨3點召集幕僚開會,引發社會反彈,更勾起日本長年「工時長、效率低」的結構性矛盾。外界擔憂這種極端工作文化將重回過往過勞死陰影,忽視真正問題──日本生產力長期落後主要先進國家。這場爭議也凸顯,日本要擺脫停滯可能必須從提升效率開始,而非延長工時。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將「敬業」當成她的個人招牌,曾標榜自己是「工作狂」,甚至聲稱自己會放棄「工作與生活平衡」,宣稱要「像馬一樣工作」。她10月上任後始終保持著異常緊湊的行程,日前甚至在凌晨3點召集幕僚開會,引發外界批評,爭議瞬間延燒。這讓社會擔憂日本可能重新回到長時間加班文化的老路,這種文化曾導致過勞死問題廣泛發生,這也讓日本長年「工時長、效率低」的結構性矛盾再度浮上檯面,成為必須正視的深層課題。

凌晨3點開會,引爆輿論批評

高市早苗10月21日上任以來,始終保持著異常緊湊的行程。不僅接待了來訪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還出席在馬來西亞與韓國舉行的會議。然而,引發外界強烈爭議的事件發生在本月7日,她為了準備上任後首場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答詢,凌晨3點起召集幕僚在首相官邸開會達3小時。

高市早苗後來解釋原因,聽來也有點令人驚訝。她表示自己家裡的傳真機故障,因此不得不前往首相官邸準備預算答詢。她聲稱自己反省此事後,最近改變成「線上準備會」,有必要才與幕僚通話討論。她日前更指著自己眼下的黑眼圈透露,通常自己每晚只睡2小時,最多4小時。

許多人擔憂高市早苗的行為將助長不健康的極端工作風氣,日本經濟產業省前官員古賀茂明認為,她應該沿用前任的做法,將會議時間安排在早上7點或8點之後,「凌晨3點實在太早了,無論出於什麼原因」。

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稱這件事「瘋狂」,並表示他擔任首相期間,也是早晨6點到7點開始工作,「無論她多麼努力工作,都不應該把別人扯進來,那個時間大家都在睡覺」。

高市早苗繁重的工作量引起政敵與盟友的關注,自民黨前經濟產業大臣齋藤健表示,他「真心擔心」她的健康狀況;在野黨立憲民主黨議員中島克仁則敦促她拉長睡眠時間。

高市早苗10月21日上任以來,始終保持著異常緊湊的行程。取自X@kantei

高市早苗10月21日上任以來,始終保持著異常緊湊的行程。取自X@kantei

日本長工時文化的歷史背景

二戰後,日本為了重建經濟,鼓勵長時間工作。企業推行「終身雇傭制」,以極高的忠誠度與長時間工作為條件,提供永久職位。員工經常工作到深夜,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快速成長,但也引發了普遍的健康問題。

到了1960年代與1970年代,日本醫生開始發現因過度勞累導致的猝死現象,並將這些死亡稱為過勞死。後來,許多案例曝光,包括1969年,一名29歲的報社配送工因長時間工作後中風過世。1988年,日本活動人士開通「過勞死熱線」,接到2500通電話,其中大部分來自寡婦。

這種加班文化的轉捩點發生在2015年聖誕節,廣告巨擘電通公司職員高橋茉莉從員工宿舍跳樓輕生,她在此之前長期被迫進行長時間加班,每天工作20個小時,並在去世前不久寫道:「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要活著。」

她的死亡引發全國怒火,調查揭露了非法加班與試圖隱瞞工作記錄的行為,後來社長石井直引咎辭職。這起事件也促使日本政府在2018年推出了《工作方式改革法》(Work Style Reform Law),該法於2019年生效,規定加班時間上限為每月45小時。此後,過勞死案件顯著減少。

知識與健康一次帶走|訂遠見一年,加贈《碳水循環》,只要$2,080>>

單從統計數據來看,Clockify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日本的工作時間大幅減少,平均年工作時間從1980年的2121小時下降到2022年的1903小時。

然而,日本一直難以改變企業文化,這種文化要求員工長時間工作,並且經常在晚上與同事社交應酬。過長的工作時間也讓疲憊不堪的夫妻更難為提高日本的低生育率貢獻一份力量。

今年3月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日本人在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 1 分鐘,比國際平均時間少了38分鐘,也比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的睡眠時間少。

日本企業文化要求員工長時間工作,並且經常在晚上與同事社交應酬。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日本企業文化要求員工長時間工作,並且經常在晚上與同事社交應酬。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當前爭議:重回長工時的老路?

高市早苗引發的這場爭議,正值日本政府考慮提高加班時間上限之際,高市早苗支持增加加班時間,聲稱這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她也表示,不應以犧牲日本勞工的健康為代價,「我不贊成會導致過勞死的加班」。

過度勞累在日本是敏感話題,人們愈來愈關注疲勞與心理健康問題。批評人士認為,她的工作方式開創了危險的先例,可能會加劇員工的壓力。人們也益發擔心日本可能重蹈覆轍,回到過去的模式。

高市早苗的相關言論遭到了日本過勞死者家屬的批評,他們表示她樹立了壞榜樣。勞工權益組織警告,如果日本領導階層再次將過度勞累當成正常,日本對抗過勞死的進展可能受到破壞。

長工時、低效率:最根本的矛盾

然而,長工時不代表高生產力,日本長年面臨「工時長、效率低」的結構性矛盾,日本在國際生產力的排名屢屢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勞動生產力是指一名勞工每小時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總價值,從而反映工作條件的效率。

根據日本生產力中心(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發布的《國際勞動生產力比較報告》(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Labor Productivity),2023年日本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8個成員國中,勞動生產力排名第29,每小時勞動生產力為56.80美元,愛爾蘭以每小時154.90美元位居榜首,美國排名第八,為每小時 97.70 美元。日本的人均年勞動生產力排名第32位,為9萬2663美元。

自1970年以來,日本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的生產力排名中一直墊底,目前其生產率僅為排名第一的美國的58.1%,美國的每小時生產力為97.7美元。2000年,日本的生產力約為美國的70%,但隨後在2010年下滑至65%左右,近年則跌至低於60%。

高市早苗以「拚命工作」打造施政形象,但這場風波凸顯的是,或許日本真正需要面對的並非工時是否再拉長,而是如何徹底改善勞動效率,讓國家能在少子化、高齡化的挑戰下維持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