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時代全面來臨,被稱為電動車心臟的電池,早已成為現代能源的「新石油」。在擁抱淨零碳排趨勢的同時,這些數量龐大的廢電池、也成為循環經濟的焦點之一。
電動車電池的關鍵金屬
身為國內廢乾電池最大處理廠,位於屏東縣佳冬鄉的三大未來科技,一年許可處理量超過八千噸,包括保時捷、和泰、奧迪、凌志與光陽、gogoro等車廠,廢電池都交由三大未來處理;目前仍以處理3C廢電池為最大宗,連蘋果都找上門。
三大未來董事長林沛毅表示,台灣已正式將廢電池列為戰略物資,鋰、鈷、鎳是所有電動車電池的關鍵金屬,「全球搶得兇,中國、歐盟、美國紛紛提高出口管制。世界各國都在搶,怎麼可能再把這些東西送到國外?」
電池形式種類不少,包括錳鋅電池、筒形鹼錳電池、一次鋰電池、二次鋰電池、鈕扣型鋰電池以及鎳氫電池等,廢電池回收首先得經過放電、破碎程序,接著進入磁選、渦電流,也就是透過專業活性碳吸附、集塵與洗滌塔設備等,讓廢電池在處理過程中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最終得出碳粉、廢鐵與銅鋁混合物。

廢電池處理重塑循環經濟
不要小看廢電池處理,從新聞事件中常常看到電動車事故引發燃燒,都與電池有關,因此長期累積的處理經驗與測試相當重要。
由於廢鋰電池使用過,碰撞與破損會讓其活性更易燃,其實是危險物品,甚至光是鋰電池堆疊放置不當都可能造成火災。林沛毅解釋,例如放電的過程中,泡在鹽水裡面的濃度與時間?電力衰減多少?這些過程都需要不斷的反覆實驗。
因為有一定危險性,法規更是嚴謹,層層把關,一步都不能鬆懈,「整個過程都是24小時影像監控、連線到環境部。」林沛毅舉例,在處理前期、要送到待認證區,整批電池可能重數十噸、多達百萬顆,每袋都要抽檢幾顆電池,只要其中一顆電池的電壓高於一伏特,這整批電池必須全部退出待認證區。
經由一道道繁複程序,再到下一步處裡黑粉、塑膠、鐵,還要看資源再生比率是否符合,符合後才能送到環境部認可的處理商或原物料商,才能拿到憑證以及處理費用。2025年上半年三大未來的營收1.03億元、毛利率27.3%、EPS(每股稅後純益) 0.47元。
目前國內共有數間電池處理大型企業,其中包括國內處理廠如三大未來,其他為境外輸出廠。林沛毅分析,以前國內沒有處理能量,多直接運送到國外,不過依照《巴塞爾公約》的精神,在國內有一定的處理量能後,就必須降低跨境運送的量能。這意味著,過去長期外運的廢電池,未來將被要求必須在台灣處理。
下一步,三大未來將從回收跨入高值化領域。除了提高目前回收設備的處理量之外,並增加電池組成的成分中、貴金屬的回收,進而打入電池原料及貴金屬的供應鏈。
林沛毅解釋,廢電池在拆解、破碎、分選後,將其中的黑粉進一步高值化萃取與純化,「把有價值的金屬如鎳、鈷、錳、鋰拿出來,再成為電池正極材料,回到鋰電池循環經濟,也就是再生至電動車、筆電、手機的電池原料中。」如何讓垃圾變黃金?正是跨入循環經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