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前總統穆西卡5/13辭世,當年他在聽到自己被稱為「世界最窮總統」時表示:「我認為,『窮人』是指擁有無盡欲望、不管擁有多少東西都無法滿足的人。但我過著只要有少量物品就滿足的生活,我很質樸,但並不窮。」(本文節錄自《你可以活得不辛苦》一書,作者:大愚元勝,悅知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佛教主張小欲(少欲)、知足。「小欲」是指不過度追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知足」則是滿足於已經擁有的東西。欲望一旦獲得滿足,一定會產生下一個欲望,而想要更多。因此,釋迦牟尼說:「不要過度擴張欲望,要懂得滿足,克制欲望。」
欲望,是現狀沒能獲得滿足的心情體現;若能對於已經得到的感到滿足,「想要更多」的欲望就會縮減。
過著質樸生活、人稱「世界最窮總統」的南美烏拉圭前總統荷西.穆西卡,將大部分薪水捐了出來。
這位前總統在聽到自己被稱為「世界最窮總統」時表示:「我認為,『窮人』是指擁有無盡欲望、不管擁有多少東西都無法滿足的人。但我過著只要有少量物品就滿足的生活,我很質樸,但並不窮。」(參見:《朝日線上新聞》/2016年3月31日)
倘若藉由購物來滿足物質需求,內心卻很貧乏,那可就本末倒置了。擁有前述想法的穆西卡前總統,正是「小欲、知足」的實踐者。
過去我從某位出家人口中聽聞的教誨,正好展現出「小欲、知足」的本質。
一位有智力障礙的孩子被送到某機構,該機構的老師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在社會上生活,因此教他「花錢的方法」。
下課後,老師擺出1日圓、5日圓、10日圓、50日圓、100日圓、500日圓的硬幣,問孩子:「這些錢之中,哪個價值最高?」結果孩子指的不是500日圓、也不是100日圓,而是「10日圓」硬幣。不管老師問幾遍,他都是選10日圓。
「為什麼要選10日圓?」老師後來才注意到原因。
這個孩子每週會有一次可以使用公用電話打電話給母親的機會。機構裡的公用電話是舊式的轉盤電話,只能投入10日圓硬幣,孩子若要與母親通話,需要的不是500日圓、也不是100日圓硬幣。
老師問:「你選10日圓,是因為能夠與母親說話嗎?」
孩子回以微笑說:「是的。」
貨幣的客觀價值,與這孩子的主觀價值並不對等。
客觀比較數字時,100日圓、500日圓硬幣,很明顯遠比10日圓硬幣更有價值,但是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與母親說話的時光」,而為了擁有這段時間,他需要的是能夠投入公用電話的硬幣。他只要有10日圓,就滿足了。
「金錢」不過是取得「真正重要東西」的工具
想要實現「小欲、知足」,第一步要反省自己的生活,找出對自己來說「真正必要」、「真正重要」的東西。
接著,再進一步思考:「真正必要、真正重要的東西,要花多少錢才能得到?」等你明白「擁有多少錢能感到知足」,就不會只從金錢上尋求安定,或拚命地追逐財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