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一正逢聖誕,接著就是跨年,一月則將迎來春酒尾牙。想必許多公司在年底各類聚餐也變多了,但是包括平日午餐在內,這類職場聚餐邀約,真的該參加嗎?我曾有朋友有過慘痛經驗,不一定加分。其實,職場聚餐有其底層邏輯,千萬別當一般親友吃飯。你不需要全都參加,分寸請這樣拿捏。
最近朋友A傳了訊息跟我聊起一個話題,就是午休應該跟主管吃飯嗎?她說現在的Z世代同仁,不喜歡跟主管共進午餐,因為新世代很重視個人時間。
不過朋友A自己身為X世代,也表示自己曾常常應允主管一起吃飯,自認是有禮貌還能順便做人脈。但是這段看似姊妹淘的情誼,後來卻有不太愉快的結局。
A的前主管,有很長一段時間是A的職場貴人,包括調部門與升遷,主管都不吝嗇給予資源,甚至吃飯時間,也會一起暢聊許多私事,不過公司開始推動數位轉型的那一刻,對數位工具極度抗拒的主管,就跟A開始交惡,只因為A擅長創新,就帶著團隊一起做,沒有太常知會她,最後A的前主管認為A威脅到他的地位,兩人從此決裂。
甚至,這位主管還會藉機在高層前面說A的壞話,證據就是提出A以往共餐抱怨公司的一些閒話而已。
從那次經驗,朋友A說不要以為跟主管常一起吃飯有助於前途,在最關鍵時刻,主管既不會挺你,還都傾向先自保,感情多好,都敵不過職場利益的考量,因此常答應午餐邀約,不一定對職場升遷有加分的。
剛畢業曾天天和主管午餐,等於是變相加長工時
聽完這段故事,突然想起我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幾乎每天跟主管一起吃飯,應該說我是被迫跟著主管的作息,只要主管沒有説去吃飯,基本上我就是在工作,不然就是被迫等她工作完,跟她一起吃飯,讓我成為最晚吃飯的受害者。
這樣的狀況,只有在主管居家工作時,我才能心靈上舒坦一點。當時的生活,宛若軍事化管理,即便在職期間,我跟她並沒有感情不好。她也教我許多專業的東西。
說到底職場是來工作的地方,不是來交朋友的地方,永遠都要看清自己無論身在哪裡,因為主管終究不會是自己的朋友,你怎麼知道主管跟你吃飯,是在談心還是套話?
根據《高效領導者的工作好習慣:真正的強勢管理,來自43個反直覺的關鍵原則》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能力好的主管,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吃午餐,偶爾會跟公司外的人用餐,精通人才培育的主管,都是這麼做的。
Z世代女孩,拒絕無用人際邀約有原因
我對於書中的想法極度認同,說穿了占據下屬的午餐時間,極有可能妨礙他們抽空學習來「自我投資」或是「睡午覺」的時間。依照勞基法,午休時間並不是明訂的工作時間。
話說,我曾認識一位Z世代女孩,每天都從家裡帶便當,說是控制體重還能省錢,也就自然推掉了公司裡常有的聚餐。但她每天一人在辦公桌上吃便當,還順便看日劇。看似休息,其實是學日文,最後順利取得日本留學資格,說起來是拒絕無用人際交流的正面典範。
我個人也覺得,平常在會議上暢所欲言就好,午休時間,還要聽主管抱怨同事跟公司,甚至是婆媳問題,真的是一種單方面消耗,我就是深受其害的代表之一。
或許X世代的主管有些許日商文化的想法,認為團隊要像一家人,時常一起聚餐交流,才能鞏固團隊向心力,但面對Z世代員工,若不能理解他們對於工作的想法,原本釋出的善意,只會被當成無形的壓力而已。
如果想要與下屬餐敘,凝聚向心力,比較好的做法是讓下屬來選擇他們想去的餐廳,以及聚餐的目的,希望他們來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比較容易達成雙贏。
公司春酒與尾牙,仍建議務必出席
不過某些場合是例外,如果是公司的春酒或尾牙,則建議身為下屬不要缺席,我認為缺席這種場合,會引起同仁不必要的揣測,去懷疑是不是跟主管感情不好,還是對公司沒有認同感,才不願意來公司的重要餐會。
我曾經有一任小主管跟大主管,極度不合,很愛互扯後腿,說穿了就是在內鬥,最後小主管直接跟下屬們說我不去尾牙,這就是不給主管面子的行為。
身為下屬很多時候,哪怕多討厭主管,也要分辨什麼場合可去可不去,某些場合去了,還是比不去好,如果太多次不合群的經驗,恐怕對職場前途還有觀感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