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裝模作樣,IPEF假戲真做,還是CPTPP故弄玄虛?
最近APEC「平順」落幕,習近平對拜登拋出「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發展,此番話,令人想起十年前,習近平曾向歐巴馬表示「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由措詞言語可以看出,十年之間,中國大陸的視野已然不同,由亞洲擴至全球,只不知我們外交觀點是否還在井底。
在APEC會期中,比APEC更搶鏡頭的,就是主辦國在場邊同時舉辦的IPEF(印太經濟架構)會議,其不僅因拜登「打電話」遲到,把各國領袖晾了一個多小時而出名,而且還因預訂宣布的數位貿易條款突然怯場,一事無成收場,最後更因川普放言2024重返白宮後,將撤銷協議(knock out TPP Two)而遠近知名,結果是TPP Two比IPEF名聲還要響亮。
談起IPEF,台北經貿官員真是有苦難言,當年為彌補川普退出TPP美國在亞太的經貿真空,拜登在2021∕10宣布將組建IPEF,不僅印太大於亞太,可抗衡北京的一帶一路,而且又穩定全球供應鏈,兼顧環境永續,一舉數得。可惜美國瞻前顧後,想對抗中國,又唯恐中國不悅,2022∕5∕23成立的IPEF,竟然獨缺供應鏈要角的台灣。為補此缺憾,乃又發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台灣另起爐灶,但因具有IPEF Two性質,為利於日後與IPEF對接,在內容設定上難免礙手礙腳,國內議論不少(例如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網站2023∕5∕31「勞苦可再功高的貿易協議」一文)。總之,美國在印太∕台灣問題上,想要刀切豆腐兩面光,但苦了台灣兩面不是人,一方面,無緣加入IPEF已感委屈不在話下,另一方面,TIFA或貿易倡議又忌談關稅減讓,更慘的是還要強顏歡笑,卻又講不清楚倡議內容與WTO的貿易便捷化比較,有啥優越之處。
十年之間,台灣與世界漸行漸遠?
川普揚言取消TPP Two,顯然是對2017年上任次日即退出TPP之舉,深感自豪,也對國內反對自由貿易、主張保護主義的呼聲有所交代,有利來年大選。TPP由早年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轉為TPP,進而變身為現在的CPTPP,是一連串的意外與偶然(詳見本基金2022∕2∕16 TPP奇遇記),但畢竟是美國亞太戰略重要的一環,也符合多數亞太國家的利益,CPTPP內部成員也曾翹首盼望美國重返。台灣了解其中利害,業已遞件申請,但北京動作早先一步,考慮當前地緣政經情勢,實在前景難卜。其實,國內專家都知道,兩岸ECFA相對其他自貿安排,只是手段,並非目的,但因2013年的民粹運作,很難期待國人能迅速凝聚共識。奇怪的是,當年譏笑ECFA中F(Framework)的人士,認為只是架構,現在卻對IPEF的F(Framework),趨之若鶩,只是不可得罷了。
CPTPP、APEC、IPEF,究竟哪雙鞋不合腳?老實說,對台灣,這已不是鞋的問題,這是削足也要適履的問題,經過十年的折騰,已經錯過談關稅減讓,市場准入的自貿協定時代,總統或準總統可曾注意,十年之間,對岸眼光已由亞洲轉向世界,台灣卻與世界漸行漸遠?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原文刊載於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網站,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