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身為全台農業產值第一大縣,除了糧食作物外,經濟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農產發展重點,咖啡就是其中重量級代表。雲林縣縣政府二十多年,與民間攜手合作透過持續的行銷活動,重新擦亮「日本皇室御用」的古坑咖啡品牌,讓古坑咖啡再次揚名的重要活動「台灣咖啡節」,今年邁入第21年。
早在21年前,雲林就開始推動「台灣咖啡節」,配合在地社區營造,結合深度農業旅遊,體驗生態環境與農作生活,一路胼手胝足成功打造古坑的咖啡經濟。今年不但結合超過30家企業來異業結盟合作,還借力於縣政府國際事務辦公室成立,邀約了瓜地馬拉、馬紹爾群島、印尼、日本、菲律賓等5國大使及代表來參與活動。自10月28日起,連續二個周末共五天在華山國小、綠色隧道舉辦,吸引近百萬遊客到訪、創造過億商機。
台灣咖啡節歷年來的亮眼成績,是所有業者、公私部門齊心齊力,促使台灣咖啡真的今非昔比、重返榮耀,再次登上國際舞台,也讓台灣咖啡植栽歷史延續下去並發揚光大。
歷史回顧文化探尋
雲林縣古坑鄉佔了地利優勢,無論是高度、濕度、氣候、地理位置皆與世界知名咖啡產區有許多相似之處,所植栽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深受日本市場喜愛,尤其被日本天皇相中,獲得「御用咖啡」美名。長年限定直送天皇、貴族飲用,因此奠定當時台灣咖啡首選的地位。廿世紀中葉日治時期,由於日本本土市場對咖啡需求量龐大,為了減少對外貿易開支,因此計畫性的在殖民地台灣植栽咖啡樹。當時咖啡產業鏈直接由日本財閥控制,只銷售日本國內市場,因此在戰後唯一市場消失之後,國民政府尋求美國支援,希望能持續扶植雲林的咖啡產業。由於對其他區域市場缺乏銷售管道與經驗,台灣本地市場也尚未成熟,因此咖啡種植迅速萎縮。
因緣際會華麗轉身
古坑咖啡從蟄伏到再次登上舞台中央,這樣華麗轉身的契機,可說是因禍得福。連續在民國88年921大地震與民國90年的納莉風災後,古坑鄉遭遇了嚴重土石流災害,公所與縣政府帶領鄉民重建家園過程中,開始同時進行社區營造與產業轉型,計畫在古坑華山村打造成生態旅遊與咖啡休閒農業,於是開始將當時種植的檳榔與茶樹,轉種植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的咖啡。咖啡產業再次興盛,於民國92年舉辦了第一屆的「台灣咖啡節」,開啟了魔豆傳奇旅程,讓雲林古坑再次成為台灣咖啡原鄉。
自此打響台灣咖啡原鄉的名號,也讓全台民眾開始來到雲林,尋找屬於台灣本土的咖啡體驗,而台灣咖啡節也一戰成名。每年估計帶來近百萬遊客,成為著名的觀光旅遊行程。
產業升級拓展商機
目前雲林的咖啡產業,也已經不再只是停留在1、2級產業,古坑鄉農會近年成立品牌CPAG(Coffee Production Area – Gukeng),是全國首創咖啡產區自行成立品牌,規劃為產品的孵化中心,透過CPAG制定的最優收購底價,讓小農無後顧之憂,發展不同品種、製程的產品,農會也鼓勵產銷班員經由輔導考核後認證成為評鑑師,打造產業深度。此外,這次的咖啡節邀集包括絕美書店「 TSUTAYA BOOKSTORE」、台灣零食龍頭「乖乖」等數十家廠商,進行橫向的異業結盟,讓咖啡真正融入民眾生活中。
縣長張麗善感念前人種樹,今日我們才能乘涼,借重文化創意展現不一樣的咖啡節,也宣示雲林縣將努力讓咖啡節一年比一年更加精采,吸引國內外民眾集聚一堂,一同享受台灣咖啡的魅力。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