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他曾與父親18年不說話、零互動,最後如何踏上和解之旅?

突破習性、療癒內在的練習,帶領你重新愛回自己。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3-11-01

瀏覽數 7,850+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我曾與父親18年不說話,因為我們一說話就吵架,太痛苦了,不說話、零互動,反而輕鬆許多。母親車禍猝逝後,我不得不重新與父親互動,痛苦的經驗又回來了,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與父親和解。(本文節錄自《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一書,作者:羅志仲,究竟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這條和解的道路上,我做過許多功課。有些功課可以自己做,也必須自己做,有些則需要向外求助。我曾找過我的學長李崇建談話多次,對自己與父親有更多認識,從而接納自己與父親,也加快了父子和解的速度。

有次談話,我告訴崇建,我對父親感到很生氣。他問我,為了什麼而生氣?

「自暴自棄。」

崇建請我多說一些。

我說,父親在被迫退休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人生,將自己關在家裡,每天都在看政論節目,晚上看直播,白天看重播。

不僅自己不出門,也阻止我母親出遠門,只要母親想去旅行,或參加日月潭、西子灣等地的長泳,父親的臉就會垮下來,開始生悶氣,母親不只一次向我哭訴。

「還有嗎?」崇建請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說,父親有巴金森氏症,右手會不由自主發抖。母親還在世時,家中大小事都依賴母親處理。母親走後,要辦理繼承,許多文件都要父親簽名,他的右手已無法寫字,我請他練習用左手,他只練習一天就放棄了。

崇建看著越講越氣的我,停頓了好一會兒,才用他一貫平靜的語氣問:「志仲,你的人生有自暴自棄的經驗嗎?

我愣住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回答:「沒有。」

崇建要我再想想看。

而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有許多自暴自棄的經驗,我討厭那樣的自己。這個發現很令我震驚:

原來,我討厭的可能不是父親,而是自己。我將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厭惡,投射到父親身上去了。我怎麼看自己,就會怎麼看別人。

開始學習覺察,才有可能接納

然而,只有這次的覺察還不夠,沒多久便淡忘了。在另一次談話裡,我又提到我很不喜歡父親身上的許多特質,崇建請我舉出3個。

我不加思索,應聲而答:「固執、強制、鬱鬱寡歡。」

崇建停頓一會兒,故技重施:「志仲,這3個特質,你身上也有嗎?」

我聽了,重重一驚。這次,我很誠實地承認,這3個特質我都有。

這個發現,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這麼討厭自己?卻又投射到父親身上?難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與父親無關?

「志仲呀,以鬱鬱寡歡為例,這個特質有曾經帶給你什麼好處嗎?」崇建問。

我聽了,忍不動激動起來,說:「怎麼可能?鬱鬱寡歡讓我長期陷入情緒痛苦之中,讓我交不到太多朋友,讓我找不到工作,讓我的人生變得這個樣子,它只有帶來壞處,怎麼可能帶來好處呢?」

崇建停頓了一會兒,輕輕地說:「志仲啊,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後來喜歡閱讀、寫作,你對文學、歷史、哲學會有興趣,有沒有可能跟你的鬱鬱寡歡有關?

這番話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我無法反駁。瞬間,我的世界天旋地轉,看自己與看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了。

原來,我討厭的特質還有另一面,也就是所謂的「資源」。這個特質在許多時候帶給我壞處,但在許多時候,它的資源也帶給我好處。 

用豐富的眼光,去看事情的全貌,我在談話中深刻體驗到了。

在這兩次與崇建的談話過後,有兩件事在我與父親的關係上慢慢發酵:

一、我不僅能接納自己容易放棄,也慢慢能接納父親容易放棄了。

二、我不僅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也逐漸能舉一反三,用豐富的眼光看父親。

例如,我開始看見的父親的「固執」帶給他的「資源」。

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就能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他人與世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就能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他人與世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遠見 39 週年,感謝你的陪伴>>訂兩年雜誌再送一年

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

母親過世後,父親和我一起住了一年半。有一天,他突然在家中倒下,從此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也無法行走,我不得不將他送到養護中心安置。

父親並不喜歡這個決定,他想要回家居生活,但又不想讓我為難,因此積極在養護中心復健,希望能重新站起來,並可自理生活。

如果我在他這個年紀,早就放棄復健了,而他卻堅持了15個月:每天都要復健,練習走路。

他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如果不是這樣,他如何面對艱難的復健過程呢?

以前,我只看見他的固執,討厭他的固執。現在,則是看見、欣賞,也佩服他的堅持。

父親沒變,是我變了,我的眼光變得豐富了。

這是我和父親在和解之路上重要的一刻,我們的關係更緊密、靠近了。

學會對話,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然而,在復健過程中,父親不是沒有想要放棄,畢竟,他也有容易放棄的一面。有次,我去探望他,見他體重增加、說話清楚、走路穩健,我很高興,但他總對自己不滿意,尤其對於走路一事,不時感嘆自己沒有進步。

我很慶幸自己學過薩提爾的「對話」,遂與父親對話十多分鐘:

「爸,你現在不扶著輪椅,可以走多遠呢?」

「快半小時吧。」

「可以走這麼遠呀。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能走這麼遠的呢?」

「一個多月前吧。」

「在那之前,你可以走多遠?」

「大約10分鐘。」

「從10分鐘到半小時,這個進步不小呢,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每天都有練習,早上練習半小時,中午又練習半小時。」

「哇,你很努力嘛,難怪進步這麼多,你怎麼會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呢?」

父親搖頭無語。

「那你希望自己能進步到什麼程度呢?」

「當然最好能像以前那樣,想走多遠,就走多遠,而且不必扶著輪椅。」他搖搖頭,嘆口氣:「但這陣子一直都沒進步。」

「現在這樣每天練習,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早上走半小時,還不錯;中午再走半小時,腿就痠了。」父親沉思了一會兒:「腿痠好像會累積下來,沒辦法走得更遠。」

「你有考慮過調整練習的方式嗎?」

父親再度陷入沉思:「中午練習時,不要走太久,腿就比較不會痠,或許隔天早上就能走得更遠一點吧。你覺得怎麼樣?」

「聽起來很不錯,你想什麼時候開始試試呢?」

「嗯,明天開始吧。」

在這場簡單、輕鬆的對話中,我並未設定目標,也沒有打算改變父親,只是順著對話的氣氛走,想不到就能幫助父親看到卡住的點,並且找到適合他努力的方式。這些年學會對話,真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最終,父親成功站起來,又能獨力走上一段路了。可惜在他有生之年,終究未能回家生活,這實在是很大的遺憾。但與父親在那段時間的相處,讓我對他有更多認識與接納,這是一條很圓滿的和解之路。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作者:羅志仲,究竟出版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作者:羅志仲,究竟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