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自律不是靠堅持而是靠方法:以終為始的「第一步思維」

準備邁向新的一年:學會自律,讓你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力。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12-09

瀏覽數 19,750+

《自律上癮》/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自律上癮》/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如果沒有新的目標,人就很容易忽然忘記為什麼要戰勝拖延,在這種情形下,周而復始地陷入這種時而努力時而放棄的脈衝式勤奮。正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要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所以難以堅持,也無法克服惰性做出努力。就同如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要去哪裡,那對它來說任何風都是逆風。(本文節錄自《自律上癮》一書,作者:何聖君,堡壘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你是否經常有這種感覺:明知道現在應該去做某件事,但就是無法停止刷社群軟體、追劇或玩遊戲,然後一邊玩一邊在內心譴責自己,結果這麼一譴責,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過去了,原本計劃要做的事情卻仍舊沒有開始。

久而久之,你可能會得出一個結論:你有拖延症。但你想戰勝拖延,你想成為自律的人!於是你開始學習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在網路上蒐集各種自律的方法,卻仍舊改變不了現狀。

沒有目標,小心陷入「脈衝式勤奮」

以戰勝拖延為目標,看起來好像是正確的,但這個看似正確的信念,常常令人陷入誤區而不自知。這個誤區就是沒有目標的自律,只會讓人陷入「脈衝式勤奮」。

什麼是脈衝式勤奮?簡單來說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因為突然受到某件事情的刺激或觸動,而想要改變現狀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總是勤奮不了幾天,就宣告放棄了。

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時代。當時,你拚盡全力奮力一搏,因為考上大學是一個非常具體的目標。那時的你,是不是完全不會拖延,每天都投入大量時間在學習上,做起模擬考卷也絲毫沒有拖延?但當你拿到錄取通知書,身處大學校園後,卻突然發現人生找不到目標,找不到意義了。

是的,如果沒有新的目標,人就很容易忽然忘記為什麼要戰勝拖延,在這種情形下,你很大機率會被「打回原形」。許多人都會這樣,周而復始地陷入這種時而努力時而放棄的脈衝式勤奮。

正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要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所以難以堅持,也無法克服惰性做出努力。就同如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要去哪裡,那對它來說任何風都是逆風。

有人可能會說:「你說的不對,我有目標,我的目標是實現財務自由,但這個目標似乎並沒有為我帶來多大幫助。」

沒錯,因為實現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個可以讓你立刻想到行動方案的目標,反之,它是你在實現了某個具體目標後隨之而來的結果。(延伸閱讀│財富是勤奮工作的副產品:世上首位億萬富翁洛克菲勒的致富奧祕)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創業能讓人實現財務自由,投資也可以讓人實現財務自由,很多事情都可能通往財務自由,但單單講財務自由這件事卻是沒有任何清晰路徑的,因為人們其實不知道該如何行動來實現財務自由。你連要去做什麼都搞不清楚,而戰勝拖延的核心,恰恰是馬上去進行某項行動。

所以,財務自由顯然是一個無法助推你採取行動的「偽目標」。

神奇的第一步行動

我在前言曾寫到,我在之前的公司工作得很痛苦。既不熱愛工作的內容,也不擅長這份工作,年底績效還被評為三分,這些都讓我想要改變。

後來我學會了「第一步思維」,我一遍遍地問自己,如果我想成為自己渴望的樣子,做一名高產量的暢銷書作家,我第一步到底應該做什麼?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當時是2015年年末,自媒體正開始流行。我發現,第一步應該是先開一個帳號,寫下第一篇文章並發表。雖然這篇文章只有寥寥幾百字,現在看來文風也很稚嫩,但在為數不多的一些讀者中,有人開始留言給我,說我可以去一個線上創作網站發表我的文章。

我不知道的是,這個網站時常有一些出版社的編輯老師「出沒」,其中有一人私訊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本關於博弈心理學的書。一開始,我還以為對方是騙子,直到她寄來了出版合約,我才發現自己居然真的往我渴望成為的樣子靠近了一些。

你看,僅僅只是開始在自媒體上發表文章,這小得不能再小的一步,卻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倒了第一塊之後,後面又接下去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直到最終成了未來預期的樣子。

沒錯,正是這種以終為始的「第一步思維」,讓未來的你回到當下,拯救了現在的自己。

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運氣好罷了,假如沒有人推薦我去網站上發表文章,又沒有編輯老師約我寫書,然後,可能就沒有然後了。

這個假設並非沒有道理,但「第一步思維」本質上是為了打破原有的無效閉環。

它最核心的價值,是讓你站在假設自己已經達成目的的立場上,回過頭來引領現在的自己,從而開始邁上成功之路。 

這種思維主要解決的是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很多走不出趨樂避苦困境的人,會因過去的各種不良自我評價,而無法做出有效行動。

重度拖延症患者通常會對自己有較低的自我評價,這是因為過去的經歷拼湊後組成了現在的自我,而人類的大腦對將來的預期時常建立在對過去的印象之上,形成一個基點,該基點就彷彿一個沉入海底的錨,錨定了位置,這樣一來對自我的評價也就大致定型了。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錨定效應。

第一步思維讓我們擺脫過去,從將來出發,想像出一個表現良好的自我,讓我們的大腦以優秀的自我作為全新的錨點,從未來倒推回現在,勾勒出一條進步的曲線。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大腦就更容易計劃出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好的行動方案。

第二,拖延久了的人,剛開始做出改變時,並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做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這就彷彿是讓一個久病初癒的人一下床就跑馬拉松,他不僅沒有動力,更沒有能力。但如果讓一個習慣凌晨一點睡覺,早上9點才能爬起來的人,嘗試0點59分睡,8點59分起床,作息時間僅僅往前調整一分鐘,就會簡單得多。又或者讓一個不願運動的人,早上只做一個伏地挺身,那也比較容易完成目標。

正是由於考慮到心理能量,所以「第一步思維」的第二個關鍵要素就是,一開始目標必須夠「輕」,這裡包含的心理學原理就是「登門檻效應」,也被稱為「得寸進尺效應」。它是指一個個體,在接受一個較小的要求後,為了讓自己的認知協調,後續有較大機率接受更進一步的要求。

別看「第一步思維」中最初跨出的這步小到微不足道,但它卻能實實在在地對後續更大的行動產生影響,逐步讓你從早睡早起一分鐘,變早睡早起1小時,再到2小時。最後你可能和我一樣,做到在晚上10點30分睡下,早上5點起來讀書寫作。

(延伸閱讀│成為自律者的5個要點:好習慣養成好人格,好人格塑造好命運)

《自律上癮:從行為科學、腦科學出發,融合道、法、器、術,運用行為心理學,以28道策略讓你戰勝拖延、養成自律並樂在其中》,作者:何聖君,堡壘文化出版

《自律上癮:從行為科學、腦科學出發,融合道、法、器、術,運用行為心理學,以28道策略讓你戰勝拖延、養成自律並樂在其中》,作者:何聖君,堡壘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