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選擇缺席COP30,猶如在氣候談判桌上留下空白支票。全球目光瞬間轉向正在高速發展綠能、積極擁抱南方國家的中國。世界兩大強權的態度涇渭分明,這場能源革命的權力核心是否正迎來歷史性的轉移?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即將在11月10日於巴西貝倫展開,各國代表團無不緊鑼密鼓籌備,但美國川普政府卻在此刻表示不打算派高級官員代表團,甚至完全不參加,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反觀近年來在清潔能源發展快速的中國,不僅積極向非洲、拉丁美洲等「南方國家」輸出技術,COP30即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親自參加,但也確定由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代表出席。
兩個大國對COP30的態度有雲泥之別,是否也代表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氣候議題的新領頭羊?
對此,白宮發言人羅傑斯(Taylor Rogers)表示,川普正直接和世界各地領導人就能源問題進行接觸,不會為了追求那些正在扼殺其他國家的模糊氣候目標,而危及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
美國退群,讓其餘國家提交減排目標變消極
曾在歐巴馬政府參與美中氣候談判的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弗萊徹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院長加拉格爾(Kelly Sims Gallagher)認為,在美國缺乏領導力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一大排放國的中國,可能會尋求在會談中更突出、更具引導性的角色。
川普政府對氣候治理的消極態度並非現在才開始。早在競選期間,川普就喊出「鑽油吧,寶貝!鑽油!」(Drill, baby! Drill!)口號,希望大力發展美國石油、天然氣產業。今年1月重返白宮後,又立即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而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他更直指「氣候變遷是場騙局」。
CNN分析,縱使其他國家沒有隨著美國起舞退出《巴黎協定》,但華府政策的大轉彎確實影響全球氣氛,減少其他國家提交2035年減排計畫的動機。
原本所有國家都應該在COP30以前提交這些計畫,但到10月底為止,繳交的國家只有67個。這些國家的碳排量僅佔全球總碳排約1/3。
變身氣候議題破壞者,美國會在COP30攪局?
不只是消極不參加,美國甚至展現出破壞積極氣候目標的行為。10月舉行的國際海事組織(IMO)會議,美國外交官就和主要石油生產國聯手破壞原本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碳稅的提案。
CNN指出,該提案原本打算對全球航運碳汙染徵稅,鼓勵業者採用更清潔的燃料,但華府卻威脅透過貿易措施報復那些投贊成票的國家。加拉格爾認為,美國應該不會在COP30故技重施,做出類似破壞行為,「但也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川普政府的種種作為,可說是敗光所有拜登政府的遺產。CNN指出,拜登時期,氣候議題是緊張的美中關係下少有的亮點,兩國達成重要協議,承諾提高再生能源使用、遏制使地球暖化的氣體排放。美國甚至還施壓,要求中國做出更具雄心壯志的承諾。
拜登政府在離任前,還提出要在2035年時,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61~66%,但如今在川普政府對氣候議題的消極下,這個數字幾乎不可能實現。
美國從袖手旁觀到成為攪局者。CNN分析,這可能會讓中國獲得地緣政治優勢,被其他國家定位為更可靠、可穩定的全球夥伴。
中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超車昔日王者美國
尤其是川普政府全面剷除風電、太陽能產業,並強硬轉向化石燃料之際,中國正以驚人速度發展清潔能源,不少數據均顯示中國在此領域已經迎頭趕上,甚至超車昔日領先者美國。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約為2.1兆美元,中國就貢獻其中2/3。若以GDP(國內生產毛額)比例計算,中國的能源轉型投資約佔4.5%,遠高於美國的1.2%。
而在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方面,2024年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累計達1406GW,分佔全球裝機容量46%、50%。
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環境政策中心教授羅格里(Joeri Rogelj)表示,「中國的聲音很有可能在COP30更大聲被聽見,因為他們已經把綠能科技視為經濟戰略的關鍵支柱。」
尤其是少了美國的壓力,中國此刻在氣候議題更顯得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拜登政府曾經表態希望中國提出大幅減少汙染的路徑,但亞洲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觀察,北京一直發出訊號,認為這些要求太高、不切實際且不公平。
習近平宣示新減排目標,但外界普遍認為太保守
各界研判,在川普政府對氣候議題的消極與質疑下,中國可能只會提出高個位數或低兩位數的減排數字。果然習近平在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就以視訊方式宣布中國將在2035年以前,努力將全國經濟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自排放峰值減少7~10%。
但中國的排放峰值,目前仍無法清晰定義。儘管國際能源總署(IEA)、各大智庫均認為中國排放在2023~2025年達到高峰,但中國在2021年所繳交的國家自主貢獻中,仍將排放峰值定義為2030年,顯示中國為了在經濟發展中獲取足夠、穩定的能源,仍無法完全放棄煤炭。
而且,專家普遍認為,習近平宣示的減排目標太過於保守。曾代表印度參與COP29談判的Satat Sampada 氣候基金會創始理事辛格(Harjeet Singh)表示,中國仍然造成最大汙染的化石燃料緊密相連,「每五年建設的煤電產能,相當於美國目前仍在運轉中的總量。」
「這就是美國退出全球氣候治理帶來的矛盾。」辛格認為,它可能促進中國的氣候領導地位,卻也減輕北京脫碳艱難之路所面對的壓力。
《衛報》(The Guardian)分析,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有,也體認到在美國退出後對氣候危機的責任愈來愈大,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支付更多資金幫助其他國家,這個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能走多遠仍有待觀察,但至少前進方向是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