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德行、見識、情趣 孵出企業文化

余秋雨
user

余秋雨

2005-12-01

瀏覽數 15,650+

德行、見識、情趣 孵出企業文化
 

本文出自 2005 / 12月號雜誌 消逝的台灣:崑山威脅論

我們在建立企業文化時,什麼樣的文化才是有用的?很多企業家經常為此所煩惱;但企業文化的主幹,往往是行政性的服從和文化上的歸向混為一體。

大陸有個調查,當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文化概括成八個字或十六個字時,相似程度竟達到97%,也就是團結、拚搏、奮鬥。大家的概念都幾乎一樣。問題是,內容是什麼?做為一個比較關注文化的人,我有些簡單的建議。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是人類留給自然的痕跡,人在這個星球上做過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歸為文化。再往細看,人類留下的痕跡有慣性,這慣性構成一種傳統,在這個傳統中人有可能沿著這個慣性不斷努力,也有可能在這個慣性當中發生一些變動。我們會改變慣性,在慣性邊緣創造一些新東西,然後慢慢出現了另外一種情形,這個就是被文化學家們認為文化的核心部位。核心部分是精神文化,或者我們所說的人文文化,這兩個範圍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的生活中有多種文化,像法西斯文化、文革文化。但是我們要追求的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精神文化。

什麼是精神文化?典型的定義是指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慣的複合體。二十世紀初期,有個義大利學者的文化概念打動了很多人──一個文化就是在遼闊的歷史中突然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然後由這個責任出發產生了人格,這是一個真正具有自覺的文化。

東方的文化人格概念分三面:德行、見識與情趣。如果這三方面組合起來,我們就覺得這人具有精神文化的本質。

德行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需要君子之風,需要全人類的關懷,需要努力的爭取避免人類心靈的災難,需要反對戰爭,需要維護環保,需要救助一切弱勢群體,需要不斷地從事慈善工作,這是文化的第一概念;大陸的文化界就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知道從哪年開始,人們慢慢忘記文化所包含的人格內容,而只顧到知識層面。在精神文化上,德行具有領頭的地位,也就是終極性的人類關懷,有很多企業家開始做這樣的事情,在這方面台灣的企業家走得比較前面。

德行可以用「善」字概括

在企業內部企業家也是靠這樣的德行讓員工產生感動,這樣才能產生凝聚力;而不是像一些企業家想的家族式取向,就缺少內趨力。德行也可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善,讓人感動的善。我們因擁有財富,擁有了有效的企業運作方式,傳播善的時候其能量比一般人更強大。

美國有位倫理協會的會長說,以前做為一個企業家追求的是多,資金多、房子多;第二階段追求好;第三階段追求意。都做到後,就覺得人生無聊。直到有個六歲的越南缺腿小女孩在他面前出現,這位美國企業家才知道應該追求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德行需要在企業家當中廣泛的傳播,我們現在講得太多術,但是道很重要,哪怕是一個輪椅,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可以感動人。台灣和大陸的一些企業家在北方參加治理荒漠化的努力,這樣其實也在治理精神上的荒漠化。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第二是見識,是時間和空間上超乎常人的理解。我們的企業家往往有個誤解,就是因為自己在企業上的成功,而對時間和空間理解上的產生過度自信。他們認為自己的企業在各個國家獲利,於是把局部性的成功替換成了對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廣闊瞭解。

但是,企業的成功不能替代對時空的瞭解,很多企業家特別自信地談論著幾千年的世界史或世界各地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應當把心胸放開闊一點,把自己的活動放到遼闊的時間和空間當中做一個判斷,這個時候文化價值就充分體現了。

情趣 給企業美的和諧

最後就是所謂情趣了。很多企業家說自己有文化,往往是指收藏東西、經常聽音樂會、看畫展,甚至辦畫展,這都是非常好的,但仍然要擺脫炫耀的層次來瞭解,我們為什麼要知道藝術?為什麼要在審美領域有發言權?理由是藝術給人一種美的結構,一個柔和的美的結構,一個減少衝突,減少災難美的結構。這不僅是企業的廠房要美、產品介紹要美,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它的比例、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從大的概念上是美麗的,美這個字實在是非常重要,不是表層的一種和諧,不是表層的能夠搶奪我的眼睛。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說:「我必須研讀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才能有自由讀地理、航海、商業和農業;」「然後,他們的孩子才可能研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這樣的層次不僅是講他自己的兒子或孫子,而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理想。亞當斯這段話實在是很有誘惑力,讓我們不斷地想現在盲目地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在東方天地中,有東方美德所籠罩的美的世界。

德行、見識、情趣,然後再慢慢建立企業各自的文化,而且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溝通,這是我在文化上小小的建議。(何文榮整理)

余秋雨

● 1946年生,餘姚(今慈溪)人

● 當代著名文化學者、旅行作家

● 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霜冷長河》

《借我一生》等書

【精彩內容請見12月號遠見雜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