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運動和教人運動,完全是兩回事!多方斜槓的健身教練Pitt,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大家如何以「跨專業知識」在健身界闖出多元職涯。
連初音也來健身!新冠疫情後,健身風潮從實體健身房,一路延燒到線上健身,連日本娛樂公司Imagineer(イマジニア株式会社)也搶攻健身大餅,推出《健身拳擊》體感健身遊戲,深受玩家愛戴,在全球累積銷售超過 250 萬套,展現「全民健身」熱潮。
運動服務業銷售額創五年新高
根據台灣趨勢研究的報告,台灣2022年運動服務業銷售額上升到約368億元,較前一年上升超過28%,創下五年來新高。而運動產業的蓬勃興盛,更帶動「健身教練」成為年輕世代的夢幻工作。
但需要有體育背景或學歷,才能投身運動圈?想當健身教練一定要考國際證照嗎?這是有志健身產業的學子,經常有的疑問。
《遠見》專訪「教練式領導學」講師鄭乃文(Pitt),請他分享投身運動產業20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在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碩士班的求學歷程,希望可以給學弟妹們一些指引。
身材修長又頂著大光頭,Pitt在人群中特別顯目。Pitt自稱是「不純」的健身教練,不只在健身房教課,他的工作還包含:證照代理、國際訓練課程口譯、教練領導課程等。從運動教學開始,Pitt拓展出多元項目,也是台灣健身產業率先推出「教練式領導學」的講師。
意外入行,卻發現興趣與人格特質的交集
從小愛運動的Pitt,在高中時期偶然看到健身房的徵才廣告,便誤打誤撞地進入運動健身產業。雖然入行純屬巧合,但Pitt接受健身房紮實的在職訓練後,發現健身教練的工作符合他的興趣與人格特質。
於是,非體育相關科系出生的Pitt立志要成為體適能講師。為了增進專業知識,他果斷放棄健身房高薪工作,飛往澳洲,進修體適能運動訓練(Fitness Training)。
澳洲留學的經驗讓Pitt拓展視野,他看見運動健身產業的豐富,每項運動都有不同專業與訓練方式。對比當時台灣仍在發展初期的運動產業,缺乏國際教練證照,都仰賴各家健身房自己的培訓體系。
Pitt看見健身教練人才培訓的缺口,於是他從國外引進多張健身教練證照,例如:ACSM CPT(美國運動醫學會-私人教練證照)、SSI(澳洲運科特殊族群課程)等,讓運動產業的人才訓練與鑑定更加齊全。
實戰結合學術,從生理轉向運動心理
從澳洲回台後,Pitt發現許多證照講師都具有體育相關的碩、博士學歷,他心想:「既然我有熱情和天賦,現在就差一個學位,那就去拿啊!」
對Pitt來說,學歷就是張入場券,讓他有更多機會展現實力與專業。在考量職進修和研究取向後,Pitt選擇國體大的運動保健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當時Pitt已有豐富實務經驗,在研究所就像同學們的「大學長」。而多年的實戰經驗,讓他能快速掌握學理的應用。例如,老師教授運動心理學,提到可從運動習慣和投入意願兩項指標來觀察顧客,並將之分成不同需求的族群,提供不同教學策略。
當時,Pitt馬上聯想到自己的教練課,有些學員雖然有上課,卻沒有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因此,Pitt從心理學角度觀察,學員缺乏動機是因為需要設定新目標,或是遇到其他干擾因子。分析過後,再採用合適的教學引導,不僅幫助顧客在運動路上往前邁進,更成功創造新的服務內容。
會運動跟會教人運動是兩回事
研究所課程為Pitt打開一扇大門,讓他發現運動教學不是教會動就好了,還需要耐心跟策略。教練,不只要具備技能,還要隨時留意學員的心理狀態,陪伴並確保學員在運動過程中,身心狀態良好,持續往設定的目標邁進。
許多人選擇當健身教練是因為本身的興趣和專長在此。Pitt卻認為「會運動跟會教人運動完全是兩回事,」從小運動沒有經歷挫敗感的教練,反而很難同理學員跨入運動門檻的障礙。
同理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Pitt曾教過一位在職場擔任高階主管的學員,平時上健身課都和Pitt有說有笑,關係良好。在某個健身動作重複教第6次,學員仍無法掌握要領時,Pitt忍不住脫口而出:「你傻啦,怎麼連這個也學不會?」雖然只是玩笑話,學員卻深覺被羞辱,當下立刻變臉,甩毛巾憤而離去,從此不再跟Pitt聯絡。
從此,Pitt痛定思痛,開始理解學員運動健身的學習障礙。而在肩膀開刀、右肩脫臼的傷痛經驗後,Pitt也真切體會學員「不能動卻想動」的痛苦無奈。
在所有運動中,Pitt對鐵人三項情有獨鍾,享受高難度的身體活動,藉此挑戰自我、超越極限。而Pitt的教練生涯亦是如此,不斷汲取新知,並在實作經驗中驗證可行性,超越健身教練的框架,期待創造多元、嶄新的運動工作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