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欠稅大戶也栽了!一紙裁定讓保單不再能躲稅避債?

黃健誠
user

黃健誠

實習記者章璟
user

實習記者章璟

2023-08-14

瀏覽數 12,950+

去年底,民事大法庭的一紙裁定,創下以保單解約金償還欠稅的首次判例。取自unsplash
去年底,民事大法庭的一紙裁定,創下以保單解約金償還欠稅的首次判例。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去年底,民事大法庭的一紙裁定,創下以保單解約金償還欠稅的首次判例,引起社會熱議。不過,法院是否有權將債務人名下保單強制解約,將解約金拿來償還債務,各界看法不一。而這紙裁定是否意味著富人不再能「藏富於保險」,以保單的方式躲避欠債?

一名林姓欠稅大戶,過去因欠繳2000多萬元的娛樂稅,屢屢遭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追討,由於林姓欠稅大戶名下並無財產,人也不在國內,就算經過強制執行、限制出境、禁奢條款、拘提管收等手段,仍難以追回欠稅。

不過,這名林姓欠稅大戶,卻意外被發現名下還有高達近億元的壽險保單,雖然他與保險公司都聲明異議,也主張繳納保費所累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並非林姓欠稅大戶的財產。且在未構成保險給付條件時,執行機關沒有權力命令保險公司終止契約,也就是無法進行強制執行,以保單解約金償付欠債。

也因此,新北市府稅捐稽徵處曾歷經一、二審敗訴。沒想到,去年12月時,民事大法庭做出裁定,核發執行命令終止以林姓欠稅大戶為要保人的人壽保單,並要求他將保單解約金拿來償還欠稅,創下以保險契約清償欠稅的首起案例。雖然,林姓保戶因為被此裁定嚇到,才趕快付清2000多萬欠款,最終不是由保險解約金直接償付。

但上述判例一出,也代表保單不再具有「債務隔離效果」,未來想以保單規避租稅等債務,恐怕行不通了。

保價金是否為債務人財產?討債多新管道?

過去,對於壽險保單是否可視為債務人的財產,各界看法不一,在類似案件的裁定上,多援引高等法院105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第19號提案的見解。也就是,保單價值準備金屬於保險業者的資金。

但在去年底的民事裁定卻翻轉此見解,認為法院在必要時,可以直接核發執行命令,終止債務人的壽險契約,並要求保險公司償付解約金。

對此,巨展法律事務所律師張綺耘指出,過去在相關的實務案例中,如果調查機關查調國稅局提供的債務人財產清冊,保單並不會像不動產一樣列名在冊,因此查不到名下幾張保單,所以才會有「保單藏富」一說。

但此裁定一出,代表債權人能有其他討債的管道,以此避免債務人逃避償還責任。

張綺耘也提到,債權人向法院要求「保單抵債」的狀況,大多是家人間出現紛爭時,因瞭解債務人之前保過什麼保險,才會藉此要求法院扣押保單價值準備金。

在去年底的民事裁定中,認為法院在必要時,可以直接核發執行命令,終止債務人的壽險契約,並要求保險公司償付解約金。取自unsplash

在去年底的民事裁定中,認為法院在必要時,可以直接核發執行命令,終止債務人的壽險契約,並要求保險公司償付解約金。取自unsplash

法院仍有裁量空間,「比例原則」是重點

不過,此裁定對於往後債權人追債是否有利?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張綺耘認為,「有利但並非絕對」,主要是案件若有不符比例原則的情況時,法院仍有一定的裁量空間。例如,人壽保險契約終止後,獲得的解約金極低,與受益人喪失的權利不成比例,法院仍可能不允許債權人透過執行債務人的保單作為取償方式。

張綺耘舉例過往案件表示,過去曾有一起債權人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終止債務人的壽險契約,用以還債的真實案例。

但是,由於債務人的經濟情況不佳,每月平均薪資僅3.7萬,若將保單解約後,也僅取回不到3萬元,更有單獨扶養患阿茲海默症母親的重擔在身,生活費加房租已讓薪水入不敷出。

而其壽險的附加契約也含醫療保險,再加上母親為其身故受益人。因此,法院考量若將保單解約還債,可能會嚴重損害債務人的權益,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最終駁回債權人的請求。

不再能藏富保險?會計師:相對提升公平正義

不過,去年底這起核發執行命令,終止欠稅大戶人壽保單判例的出現,今年以來,保險公司對於相關爭議,已不再提起聲明異議。

德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張詠勝表示,從此起判例出現後,確實有聽聞保險業者法務部門的法院來函案件數變多,甚至還必須另以專人處理,顯見這個判例的後續效應已開始發酵。

張詠勝也分析,「藏富保險」這項議題,涉及富人如何隱匿資產,不過,如果富人要隱匿資產,並不會透過國內的保險公司進行,多是以「藏富海外」的形式進行。

他說,過去保險公司也從未以此做為商品行銷的賣點,因此對於富人的財富管理或傳承的規劃影響並不大,「但是,對於債權人來說,則相對提升了一些公平正義。」

延伸閱讀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數位專題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三防世代」來了!現在30~50歲的青壯族群,如何建構防窮、防病、防詐騙的財務安全網?確保「老後三本」已經成為即刻要思索的必修課。只要正視問題、提早因應,你將更有機會開展屬於自己的「晚美人生」。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