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硬體到位 軟體缺席 亞洲國家公司治理剛剛起步

鮑達民
user

鮑達民

2005-10-01

瀏覽數 21,800+

硬體到位 軟體缺席 亞洲國家公司治理剛剛起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5 / 10月號雜誌 2005十大服務業評鑑

企業想在市場上生存,有許多需要關注的重點,例如策略、行銷、人力資源等。不過我可以大膽地說,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絕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重要基石。

特別是對於處於經濟發展期的中國來講,公司治理格外重要。事實上,在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各國都已逐漸重視公司治理,並建立相應的董事會制度等;但儘管表面上的制度逐漸完備,也只是完善了「硬體」,在公司治理的「軟體」層面——董事會行為、互動關係等方面,亞洲國家還面臨許多挑戰。

簡單來說,公司治理的目標在於建立一個透明的營運環境,使管理層對股東負責,並使所有股東享受平等的權利;而公司治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董事會。但公司治理的內涵遠不只「保障股東權益」而已,它還包含了風險控管、策略規劃、績效管理、CEO接班人制度、資本市場運作等範疇。

設董事會避免管理層專權

為何在既有的企業管理制度之外,還需要一套公司治理制度呢?一方面,現在西方企業的股權往往極度分散,個別股東根本沒有能力影響公司決策,因此為了避免管理層過度掌權,影響小股東利益,所以另設董事會監督管理層;另一方面,對於股權相對集中的家族式或國有企業而言,適當的公司治理制度,也可以避免企業淪為少數人的玩具。

此外,公司治理也是企業風險控管的首要工具。資本主義市場下的企業風險控管可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和稽核,其次是資本市場的監督,如果這兩者都失效了,才由政府的法規擔任最後一道防線。

公司治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背景多元化的董事會,以監督管理層的行為。然而,僅僅是董事會的結構多元化還不夠,最好的例子是美國安隆(Enron),它有一個近似完美的董事會——十五位董事裡七成是外部董事,有四位大學教授、六位其他公司現任或前任的總裁。他們的背景多元,合計有超過一百四十年的實際管理經驗。但安隆的破產明白告訴我們:完美的董事會結構並不等於完善的公司治理;董事會的行為和互動才是關鍵。

目前標準普爾公司(S&P)已經建立了公司治理的評價體系,著眼點就是對股東權益的保障。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公司參加這套體系,有趣的一個例子是,英國石油(BP)在接受評價後,雖然得分不高,但股價卻大漲;因為股東認為管理階層展現了改善公司治理的誠意。

注意風險有效管理人資

公司治理的第二個重點是風險控管。風險的來源很多,跟產業類別、企業文化、產權結構等相關。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企業必須關注獲利/風險的比例;過去的企業往往只想如何獲取最大利潤,卻忘了伴隨而來的高風險。安隆就是非常勇於創新的行動派,雖獲得了很高的報酬,但隨之而來的高風險最終拖垮了企業。

公司治理的第三項任務是策略規劃。這個世界的變化愈來愈快,因此不僅CEO,董事會成員也必須時時關注一切變化。尤其對急於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而言,策略思考尤其重要,因為外國的所有經營因素都和國內不同。「放眼全球」是很響亮的口號,但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

公司治理還與績效管理有關;因為企業是靠人在做事的,而績效管理是最有力的人力資源。目前普遍採用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KPI)是很好的工具,我曾經訪問過麥當勞的總裁,對麥當勞採用的KPI體系印象深刻。當時我坐在他的辦公室裡,他看著祕書送進來的一張表,隨即拿起電話打給位於波士頓的某家分店:「你們麥香堡相對於可樂的銷售比例低於其他分店,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你們的機器壞了,或是你們搭配銷售的方法不對,再不然就是附近的漢堡王正在促銷;限你們今天六點以前找出問題所在!」這樣即時而精準的KPI體系,就是麥當勞建立龐大王國的關鍵。

好的KPI必須符合SMAC原則:要明確(Specific)、可測量(Measurable)、可行動(Actionable),還要可比較(Comparable)。還要注意,績效指標不是企業經營的全部,過度專注提高指數,反而可能使企業體質惡化,例如成本降低可能代表產品的品質下滑。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股價合理化是一大挑戰

選擇CEO接班人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任務。對於西方企業而言,選擇與培養接班人往往是董事會的頭等大事,甚至是唯一要務。而亞洲企業大多仍由家族掌控。不過隨著股權分散,接班人制度將是亞洲企業的重要課題。

在這方面,許多美國企業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例如奇異公司( G E ) 就被稱為「CEO工廠」,它把觸角伸向各類型的國內外大學,尋找各領域展露領導天分的人才,再經由有系統的培養,造就出一批接班人;這些人即使當不上奇異的CEO,也經常被其他大企業挖角出任要職。

最後一個公司治理的關鍵議題是資本市場的運作。通常企業必須盡力使公司的股價合理化,不但利於籌措資金,也可避免泡沫化。

從亞洲各國的企業平均本益比(P/E ratio,股價與每股盈餘之比) 來看, 日本(16.9)、台灣(14.3)、香港(13.1)的本益比較高,而中國(8.3)和南韓(6.4)則顯著偏低。事實上韓國企業股價的普遍偏低,曾令我們傷透腦筋,因為即使像三星這種超級企業,股價仍被顯著低估,使得它籌資相對困難。而中國的情況雖然稍好於南韓,但如何使股價趨向合理仍是各企業董事會的一大難題。

【現場交流】

Q:對於中國某些行業的貪污情形,你有何看法?

A:貪污並不是某些行業或中國才會發生的,而是各地常見的現象。要消除貪污,首先必須確保公務員的收入合理;如果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自然就會找別的門路。其次,相應的法令規範、執法程序,及內部稽核體系也必須建立。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要消除貪污還需更努力。

Q:中國企業未來在全世界的競爭力如何?哪些行業會特別突出?

A:中國企業的規模和成本優勢,對歐美企業造成很大威脅。我認為十年內,在多數行業的全球前十名企業中,至少都會有一至兩家中國公司,而且很可能打入前兩名。

在行業別上,零售業可能仍是歐美企業的天下,但其他行業都會出現強勁的中國競爭者。其中在石油、鋼鐵、造船等重視規模經濟的產業及電子、資訊等高科技製造業上,中國的競爭力早已顯現。未來,中國的競爭力將拓展到所有的製造業上。待中國逐漸解除管制、強化服務意識後,將更加威脅歐美企業。(本文內容取自北京清華大學管理講座,陳靖遠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