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基礎學科是建立學問的磐石

周成功
user

周成功

2005-10-01

瀏覽數 23,200+

基礎學科是建立學問的磐石
 

本文出自 2005 / 10月號雜誌 2005十大服務業評鑑

今年暑假,我在高雄縣圓照寺莊嚴肅穆的佛寺講堂中,與來自全台一百多位中小學老師參加生命教育研習營,並分組討論當前教育部推動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綱要和分享教學經驗。

會後我感覺非常複雜,親身體會這些老師從事基層教育的熱忱使我深受感動;但同時我也覺得慚愧。坦白說,在大學裡從事教職二十多年,我似乎不曾有任何和同事們如此認真地討論過課程的規劃、改進、更新等類似的經驗。

在台灣高等教育研究掛帥的現實中,教學已經成了一個大家擺脫不掉又必須承擔的負荷。在教授們每年都選用最新版原文書的背後,呈現出多少教學的創意?更不用說教授是否有能力表達一套完整的知識或觀念架構。

就大學共同基礎學科來說,很多醫科學生,私底下都會抱怨大一的普通化學或物理學與醫學無關,因此往往靠著一本共同筆記就輕鬆地混了過去。試想這些全台灣最頂尖的高中生,聰明又用功,說不定早在高中就已經把大一的普化課本給念完了;進了醫學院後,面對自以為已經完全瞭解的教材,怎會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

不但學生想法偏差,有的醫學院老師也同樣認為基礎學科不重要,我就曾經聽過「醫科學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的論調。如果只要培訓家庭醫師,微積分或許不重要;但是想要他們有能力面對未來的醫學發展,我就要再次強調基礎學科的重要了。可惜每當討論課程的時候,大都只是在學分數的分配上打轉,而極少討論實質的問題:誰來教?教些什麼?

台灣十所醫學院裡,有沒有院長或主任會在開學前關心這些基礎課程是誰來教和教學內容?另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除了台灣大學、成功大學與輔仁大學外,其他七所醫學院都是從獨立醫學院升格而來;但卻沒有一家醫學院考慮規劃理學院。

相較於國外,美國絕大多數的醫學院是收大學畢業生,這些學生多半已經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所以醫學院可以只負責專業部分。

這裡討論的缺失只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冰山一角,絕非僅只是台灣醫學教育的問題而已。

近來看到南部某國立大學某系必修課的安排:大一上學期修普化,下學期就直接跳過有機化學直修生物化學。這種課程的安排前所未見,排課的理念、授課的內容、課程的銜接等之後衍生出的問題,實在不是像我這樣傳統的老師所能想像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最近又聽說台大醫科大一的普化是由中研院院士彭旭明教授指導,而台大醫學院院長也親自到化學系,與該系的老師一起討論大一、大二化學相關課程。若真是如此,這樣的經驗值得大家的肯定,也應該提出來讓學界參考。

(作者為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本專欄由周成功、牟中原、李國偉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