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引導著國際社會的未來行動。如何培養新世代永續思維,關心自己所處的世界?不到百人的彰化縣芳苑國小從一頭海牛讓學生開始踏查故鄉,探索在地歷史與生態環境,思辨全球的多元文化與差異,拓展孩子的視野。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仔挖」。
番仔挖就是現在的芳苑。海牛踩踏潮間帶,拉著整車飽滿的蚵仔上岸,拉車的牛車伯因長年勞動,面色黝黑、指節粗大如鼓槌,這幅景象對芳苑囝仔並不算罕見,但這是台灣彌足珍貴的傳統漁業文化,更在2020年登錄為彰化縣第一個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
距離濕地步行僅需10分鐘的芳苑國小,每學期至少有6次課程會帶著學子親近海洋,用身體感受海風的黏熱、找尋濕地上的招潮蟹、蚵貝、鴴科海鳥,認識孕育豐碩蚵仔的生態環境;此外,更找來在地的牛車伯、海牛驛站、海牛學校等業者親自為孩子上課,讓他們更了解蚵產業與海牛文化的由來。
走入芳苑國小,映入眼簾的「平掛式蚵架」與「蚵殼瀑布」裝置藝術,由學生、家長與社區養蚵達人共同搭建,海牛與蚵車時常入校,孩子們因為課程而有機會實地訪問地方耆老,更曾進入庄頭走讀村史傳續,說起芳苑的海牛文化源起,完全不輸對於課本內容的熟稔度。
校長吳偉誠笑說:「當孩子開始認同在地、認知到故鄉的特殊性,就會開始進行問題思辨、計畫行動。」課後更會主動詢問「如何保存海牛?」還想找鄉長、文化局長,甚至文化部長。
2021年,海牛文化濕地教育特色課程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殊榮,更被收錄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中。2022年開始,公視、人劇團在校蹲點與學校合作,帶領學生以行動劇場思辨環境與文化永續的課題。
跳出生活經驗,從看見「不一樣」的故鄉延伸學習
除了芳苑國小海牛文化濕地教育特色課程外,彰化縣因幅員廣大,境內靠山者世代耕居,靠海者以漁撈維生,生活樣態多元、物產豐饒,幾乎是校校有特色。山區同安國小的攀樹咖啡生態課程、文德國小的國際教育課程,也都曾獲教育部全國競賽大獎。
彰化縣政府教育處處長蔡金田認為,「生活即是教育,人與人的互動就是一種教育。當孩子跳脫經驗生活的限制、拓展視野與想像,才會延伸學習深度及廣度。」
近年,彰化縣推動「海市山盟、在地遊學」,帶著孩子跨域參訪不同學校的特色課程,體驗與自己各異的風土人文;也透過「國際學伴」、「國外姊妹校」,邀請國外學生走入在地交流不同國家的文化。
彰化的教育現場更是結合鄉鎮公所、社區總體營造發展中心,邀請地方士紳、耆老入校,讓社區認同學校、學校融入社區,佐以「地方創生」豐厚學校的特色課程。
適度減班、束脩從優,讓教師不再「燃燒熱情、自討苦吃」
實踐多元學習,校長與老師都要轉換為「終身學習者」,跨領域備課難度高,尤其偏鄉的國中小因為編制教師人數少,通常需兼行政及導師職務,工作龐雜導致流動率大,如何將這些專業人才長駐當地成關鍵難題。
面對少子化和城鄉差距等教育不利因素,彰化積極為孩子爭取專業師資。當地好口碑的代理教師,代理年資可於辦理教師甄選時加分,代理老師若有擔任行政工作也全學年給薪。未來配合政府政策實施全年給薪,針對偏鄉,更增加教師員額、減少教師工作負擔。併以彈性減課、課程鬆綁、行政減量的方式降低師生壓力,多出來的時間讓師生共同勾勒學校願景與認同感,驅使大家共同學習。
讓學習力勝過學歷,用笑聲養出跨域的競爭力
當孩子走出枯燥的課本,從生活環境開始探索知識,在活動過程中感受、思辨與反思,思維越不受限、方能培養學生更有系統性思考的能力。
然而,台灣大多數家長評估選擇國高中時,多半優先考量升學績效。但彰化更著重特色辦學、用笑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今年推出的「領航學校計畫」即在建立校校有特色、豐富學生學習內涵。
蔡金田說,未來將更積極鼓勵學校進行特色結盟,「高中拉國中、國中拉國小」,攜手整合資源、彰顯各校特色,將三級教育緊密結合,學生更有誘因留在故鄉就學。
有關懷、有行動,未來人才教育以「善」為本,以「品德」為根
世界從2005年開始倡議永續教育,台灣近年來更將SDGs融入課程,課綱也因應生命教育核心素養進行改革,教育浪潮變化又急又快,如今各式特色教育百花齊放。
蔡金田堅信,教育本質不因外在環境變遷,以「善」為本,以「品德」為根,學生對故鄉、對世界有關懷,便能積極行動造福社會,培育彰化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採訪的最後,蔡金田被問及同為教育出身的縣長王惠美給予什麼指示?蔡金田笑說,縣長親自召開的教育專案會議越來越多,「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把它(教育)做好,讓彰化的囝仔被看見!」
(彰化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