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被取代了嗎?」AI帶來技術革命的同時,也讓人類籠罩在一股恐懼氛圍中。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AI與人類的關係?美國史丹佛大學AI研究中心主任李飛飛與三位產業界重磅級來賓展開對談,他們怎麼說?
「你們想要一台機器人幫你清理廚房地板、幫你鏟雪、幫你洗衣服嗎?」AI專家李飛飛對著聽眾提問。所有人都笑了,興奮地點點頭。
「那麼你們想要機器人幫你煮早餐、幫你拆聖誕禮物嗎?」這一次,大家有些猶豫,變成苦笑,淡淡地搖搖頭。
生成式AI的誕生,為人類社會掀起巨大浪潮,人們期待新技術的同時,也產生懷疑、甚至萌生強烈恐懼感。3月23日,李飛飛與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PChome執行長張瑜珊、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展開對談,從學術面、產業面、人文社會面等觀點,探討AI時代下,人類應如何理解這位亦敵亦友的新夥伴。
童子賢:科技的進步是把雙面刃
童子賢回顧40多年來,個人電腦、智慧手機逐步發跡、普及,累積多年的硬體背景,造就如今AI發展的可能性,也回頭為產業帶來更多機會。未來廠商若能將硬體架構做得更小、散熱更好,且提供優異的記憶及運算能力,將大大受到歡迎。
程世嘉則從軟體產業角度出發,點出這一波生成式AI浪潮將帶來許多利多。「大家開始談論AI的摩爾定律,未來可能每3月,他的成本就會下降一半。」這意味著,AI很快會變得人人可用,取得智能的成本也會愈來愈低。
身處最貼近消費者的電商產業,張瑜珊舉例,在人力短缺、疫情衝擊等情況下,AI能協助線下撿貨、配送等流程,在線上端,也能藉此快速生成產品介紹、進行SEO優化,大幅提升效率。
不過,童子賢提醒,科技進步就像把雙面刃,比如工業革命提升人類生產力,卻因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就全球暖化問題。同理,AI為人類帶來新機會,也可能出現違反道德倫理的場景。
「太陽照過來很光明,但是背後也會有陰影。」他說。
李飛飛也附和,自遠古時代以來,技術進展同時為人類帶來光明與黑暗。她表示,生成式AI可能帶我們進入後事實時代,人們一旦難以判斷訊息真假,將衝擊彼此間的信任,進一步對民主社會造成危害。
程世嘉:請不要去開生成式AI公司
面對眼前這把雙面刃,對談人皆不約而同提到,掌握科技的始終是人,最重要是該回到應用端思考:我們究竟想要AI解決什麼問題?
「醫療是我最期待的領域,痛點實在太多了,」李飛飛強調醫療場域存有許多「黑暗角落」,有了AI在側,有助於將醫療失誤降到最低。
程世嘉則從創業的角度分享,無論醫療健康、消費零售、軍事國防,處處都有AI可應用的場域,「我唯一的建議是,不要去開生成式AI的公司,創業不能從技術出發,而必須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他引述麥肯錫的統計數據指出,AI帶來的價值有七成為「加值服務」,也就是說,創業者與其創造全新商業模式,反倒該思考如何用AI優化既有生意。
因此,無論個人或產業,著眼於應用面,可以理解AI與人類的關係更像「輔助」而非「取代」。童子賢也舉例,如同化學肥料及機械的出現並未取代農夫,反而帶來幫助,人類同樣不需擔心AI會提升失業率。
AI時代,什麼才是最重要?
回到個人層面,若不想被取代,我們在這個時代該學什麼?是不是都該學習程式語言?又該學習AI到什麼程度?
面對台下「AI原生族」、一位高中生的提問,程世嘉提出一個特別觀點,他認為,當人類與AI如今已能藉一般對話溝通,唯有透過精準提問,才能獲取答案,也凸顯自然語言的重要性更勝程式語言。此外,多學一種語言,也等同獲得新的思考方式,進而有機會連結不同思惟,產生創新,「這才是AI無法取代的部分。」
李飛飛則強調,了解AI技術是基礎,但當它有朝一日在各領域都能協助人類,發揮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關鍵反倒不再是我們的技術要學到多深。
「更重要的是回頭了解,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參與什麼樣的工作?」李飛飛說,「我身為一位母親、一位老師,我教育孩子,還是認為,在AI時代,做人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