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發生至今超過兩個月,西方國家發起了對俄羅斯幾近全方位的制裁,跨國企業也接連撤出俄羅斯,或暫停在俄業務。這些制裁,對俄羅斯當地民眾的實際狀況影響為何?
因應歐盟要求進口產品依碳含量繳交「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憑證,我國面對國際碳管制加嚴的挑戰,政府在「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要求台灣企業必須提前布局因應,計畫在2023年鎖定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碳排大戶開徵碳費。
通膨、戰爭、升息縮表,為2022金融市場掀起波浪,危機中如何沈著因應,不浪費每一次佈局機會?
美國運通黑卡以「使命必達」塑造無數傳奇,富人都想擁有。但新冠疫情同樣為傳奇的營運模式帶來衝擊,以往的成功經驗未必能派上用場。如何突破?一套「感動經營學」證明有效。
6家上市公股金控、銀行近期陸續公布股利發放政策,共計將發出逾新台幣619.1億元的現金股利;其中,兆豐金控睽違近10年再次發股票股利,現金股利發放總金額約190.4億元,居公股之首。
時序邁入第二季,面對全球通膨壓力與日俱增、俄烏之戰仍不見終局跡象,勢必將持續擾動全球經濟秩序,而聯準會祭出的升息與縮表雙旗,股債雙市更不平靜,我們除了做好心理建設來面對難以預測的市場震盪之外,投資其實還可以這麼做。
日商瑞穗銀行在台低調耕耘近100年,不作需要張揚宣傳的消金生意,而是專注融資、服務企業客戶,鮮少有人知,在台灣第二大烏山頭水庫、高鐵興建過程中,它是重要的資金參與要角,與台灣經濟發展共進。
1月11日,鑼鼓喧天的舞龍舞獅陣中,渣打銀行與北捷南京復興站共構的新總部正式揭幕,身為主人的英籍總經理韓德聖,神采奕奕地全程導覽,更親自上陣當起模特兒,一下子出沒在員工餐廳裡端盤,一會兒又跑到遊戲室投籃,甚至跑到角落的按摩椅示範如何紓壓。
俄烏戰爭中,被摧殘的烏克蘭基礎設施及經濟活動,加上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將對歐洲形成巨大負擔。普丁的行為無法預測,但他若出手,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巨大風險,經營管理者不可不慎。
今年初,備受矚目的花旗銀行台灣消金業務,確定出售給星展銀行。外商銀行前仆後繼來台設點,卻又一一撤出,最輝煌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因此,正是盤點現階段要角,了解接下來版圖如何變化的時刻。
半導體學院、國際金融學院、雙語標竿大學、設立後醫系這四大國家級政策,中山都拿到。政策的外溢效應,或將更讓這所大學的眾多學生受惠。
許多企業熱情贊助體育活動,2020年東京奧運之後,更讓不少人看見金控集團對此著墨甚深。富邦金控即是其中之一,不僅長年資助選手、推動賽事更求新求變,鼓勵全民健康運動的風氣,也以民間的力量補強政府資源有限的缺憾。
從支持單一運動項目到贊助奧運國際體育賽事選手,再到推廣運動促進員工健康,國泰金控自2016年來便連續取得運動企業認證,也逐步展現推動體育發展的正向影響力。
ESG是衡量企業永續經營的指標,更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的熱門議題,而台灣金融業在 ESG上的發展已登上世界舞台,成為各產業效法對象。除了展現對社會的責任之外,也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ESG是企業獲利的驅動因素。MSCI在2021年「全球機構投資人調查」指出,77%以上投資人大幅或適度增加了ESG投資,尤其管理資產超過 200億美元規模的大型機構法人與退休基金,更高達90%以上表示會投資ESG。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招致全球多國企業制裁,國際信用卡公司Visa和萬事達卡今天宣布將暫停在俄國的業務,德國運動品牌彪馬和義大利精品集團普拉達也將暫時關閉在俄國的所有門市。
投資的關鍵不是獲利多少,而在於是否盡可能「降低虧損」?這如同股神巴菲特曾說的:「世上只有兩個投資法則,第一條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不要忘記第一條。」
商業與管理學群是技職體系報考人數第二多的組別,一向是文組學生的熱門科系。根據「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21年統計,報考四技二專的統測人數共有8.8萬人,其中商管學群約有1.6萬人,為所有學群中人數最多的領域。
財經管理學群一直以來,都是學生選擇的熱門科系,不僅業界求才若渴,薪資也相對較高。根據政府開放資料平台資料,財經學群學生投入職場比例高達91%,平均月薪達3.6萬元。在金融相關產業「錢」景看好下,不少學生紛紛將財經納為第一志願。
理工領域打造人才國家隊,人文領域也毫不遜色,北政大、南中山兩所國立頂大領軍,集結產官學研力量,致力提升台灣金融人才視野和思惟,接軌當前國際金融趨勢。
一直以來,大學商管相關科系被歸為社會類組。在高中社會組與自然組中,許多社會組學生的第一志願就是念商,指考數學也採計較簡單的數乙,有些學生難免納悶:「讀商管學系到底數學要不要很好?」
編按:如果有人在股市大跌時告訴你:「大膽買進股票,要反市場操作」、「要懂得低檔買進,甚至應該借錢投資」。說真的,除了超人般的信心和勇氣之外,還得違反人性才做得到!(本文摘自《存股輕鬆學》一書,作者為孫悟天,以下為摘文。)
編按:2022金虎好運來!新年伊始,企業大老闆們紛紛發表公開信,除了為員工打氣、為台灣加油,也為整個產業指出前瞻方向。《遠見》整理一系列【大老闆 X 2022】的願景談話,帶你讀懂金虎年的全球產經趨勢。以下為「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給員工的新春公開信:
2022年即將迎來長期通膨的序幕,物價一去不復返,荷包購買力直線下降,未來退休之路怎麼辦?
2022年投資市場三大挑戰:通膨、資金動能減緩、商品波動加大,該如何重新布局,勇渡大通膨時代?
近兩年,市場經歷了新冠疫情衝擊,2019年站在歷史高點的美股遭遇兩週3次熔斷。任誰也沒有想到,在高度依賴全球分工、跨境商務的時代下,竟會碰上無法自由出國,甚至無法隨意踏出家門的窘境。
還記得當年愛河口的黃色小鴨嗎?2013年黃色小鴨來到愛河口,吸引百萬人潮來到高雄,也是很多人對於愛河口兩岸光榮碼頭與真愛碼頭的印象。
受惠投資大豐收,金融業迎來史上最旺一年。金管會今天公布,金融三業2021年前11月狂賺新台幣9089.76億元,創史上同期和歷年全年獲利新高,其中由保險業奪下金融業獲利王。
大陸百萬財經作家吳曉波,連續六年舉辦年終秀,今年主題為「周期之魅」,在不確定的時代搜尋確定性,提出「K型時代是抗疫常態」、「中國消費進入失焦期」、「供應鏈戰爭決勝負」等對2022年的八大預見。獨特的洞察,引發不少大陸網友二刷、三刷。
2021 年 11 月甫落幕的 COP26 中,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包括首次將「逐步減少燃煤」寫入,各企業領袖提出改造與融資承諾、「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提出金融部門淨零排放並提供資金加速淨零經濟轉型之倡議等等。而在永續發展浪潮中洞察先機的滙豐銀行,早早就開始佈局永續金融相關業務,協助有意轉型的企業跨出步伐,跳脫單純提供資金的想法,滙豐想做得更多。
合庫金控2021年成績有目共睹,在多元獲利引擎奏效下,截至2021年第三季,稅後純益達164.64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年增近33%。董事長雷仲達曾獲《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舉辦的「台灣CEO 100強」殊榮,目前身兼央行理事及亞洲銀行家協會理事。他如何看待金融業2022年的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