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高教轉型十年,企業辦校有成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25-06-30

瀏覽數 5,700+

在中信金控接手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從偏鄉小校蛻變為金融實務導向的明星學院。黃菁慧攝
在中信金控接手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從偏鄉小校蛻變為金融實務導向的明星學院。黃菁慧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7月號雜誌 養大你的退休金

《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回想2016年第一次發布,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教走過轉骨之路。2025年,除了臺、成、交、清四所頂大持續霸榜,中山及臺師大也再進一階,而許多曾經瀕臨退場的學校,如台鋼科大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則在台鋼和中信集團救贖下,迎來了春燕。 

每逢7月鳳凰花開時,除了是準大學及技專校院生考試、登記及分發的季節外,每年《遠見雜誌》亦會在此關鍵時刻公布年度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協助莘莘學子做出人生抉擇。 

只是不知不覺中,這份被各界視為台灣最完整精細的大學評比,今年已是第十屆。所謂十年磨一劍,《遠見》每年的把脈,不僅見證了高教圈的衝擊與轉型,檢驗了各大學的績效與挑戰,更在眼見著許多學校陣痛與樓塌之際,亦陪伴著更多挺過風雨的高等學府,一路華麗轉身進而創造轉型奇蹟。 

事實上,長期觀察高教發展並提供建言的《遠見》,早於1992年就針對全台理學研究所進行排名,1997年更將調查全面擴充到所有校系,公布了當年度的大學風雲排行榜。一度停辦後,到了2016年,《遠見》意識到當時台灣的大學教育將進入另一個拐點,於是推出了3.0版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以提供給社會更符合潮流的評鑑視角。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2016年,台灣高教的關鍵拐點

 當年,台灣正從1994年教改啟動以來的「擴張期」,正式轉向「收斂與重組期」,也因而醞釀出多項的配套政策。同時,以往高高在上的大學,也在公民意識抬頭下,從不可侵犯的「教學殿堂」,轉向強調「社會參與」「國際接軌」的全民學習平台。 

這一切其來有自!首先,那幾年,隨著出生率連年創新低,大專校院學生人數從2015年約120萬名,降至2025年不到90萬名。許多私校都出現「註冊率危機」,部分科系甚至面臨停招或整併。 

因而201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預警,指出「18歲人口在2020年後將斷崖式崩跌」,並預言台灣將進入私校退場時代。因此,政府2018年就通過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 

教育部一面推動體質不良的學校退場與轉型,也一面鼓勵合校、整併,期許以空間(規模)爭取(經營)時間。同時間,跨校跨域合作也風行草偃,連看似在風暴圈外的國立大學,亦紛紛組成了各式共同開課、研究的資源共享平台,以擴增實力。 

此外,隨著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西進的風氣開始轉為新南向,致使教育部也在那時調整國際招生策略,加強與東南亞教育合作,並成了對抗退場的解方。為此,政府於2019年起又啟動雙語大學政策,推動英語授課比例與全英學程。 

2016年教育部也提出「大學要連結社會、解決在地問題」的新理念,為2018年正式推動的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鋪路。自此之後,台灣高教的核心價值,就從原有的研發和教學,再加上「服務(社會貢獻)」,於是,在地永續與社區共好,成了大學的新KPI。 

第四,因應上所提及的高教退場及轉型工程,教育部開始研議更長期、差異化的高教資源配置方式,奠定了2018年正式啟動「高教深耕計畫」的政策基底。同時,國際排名與國際鏈結更成為顯學,2021年,也開始補助大學(尤其頂大)強化QS或THE排名指標與國際能見度。 

最後,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國際局勢的推波助瀾下,推動了非醫學大學介入醫學教育,成立後醫學系。而2022~2025年半導體學院與產學聯盟興起,也為國安戰略產業育才,使得新國際戰略型的育才平台形成聚落。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遠見》大學評比,與台灣高教十年磨一劍

總之,十年來,台灣的大學從數量導向邁向質量導向,從單向教育轉為社會與產業鏈結,從本土化走向全球化與區域國際化。而《遠見》在這高教轉型的黃金十年中,非但沒缺席,還同步蛻變。 

為了表彰多元價值,並加高鑑別深度,從2016年的22項指標,提升至今年的53項指標(內含69項細指標),其中,論文統計以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而專利資料,更藉重LexisNexis PatentSight®全球專利評價系統、LexisNexis TotalPatent One®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等國際資料,計算各校的綜合績效。有了總榜後,再依學校各式屬性進行分組、排序,形成21個綜合績效榜。 

而為了突顯各校的辦學特色,《遠見》也將這53項指標依評比重點,分為「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能量」「國際化程度」「產學績效」「財務體質」等六大構面榜。 

不僅如此,《遠見》同時請全台最了解高教態勢的各校校長、副校長和教學長、研發長、國際長等高階主管填卷評鑑出各校「總體競爭力」,並依教育部分類的「教育」「藝術」「文史哲」「語文」「社會及行為科學」「大眾傳播」「商業管理」「法律」「自然數學及統計」「資通訊」「工程營造」「農林漁牧」「醫藥衛福」及「服務」等14大學門分組評鑑。最終共有110所學校的412名高階主管回卷,極具代表性。總的來說,2025年將公布21個綜合績效、六大構面、15個大學互評,合計42項榜單。而從今年榜單,《遠見》解讀出六大趨勢。 

趨勢一:資源重整效益高

首先,若從層面最廣、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績效總榜來看,今年全台大學十強分別為臺灣大學、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山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灣科技大學及長庚大學。其中,臺師大和中山同為第六名,臺科大和長庚大同為第九名。 

其中,臺師大不但較去年進步了三名,更拿下人文社科大學的榜首。臺科大也較去年進步一名,並奪得技專校院冠軍。由於這兩校與臺大組成了「國立臺灣大學系統」,臺大提供綜合資源、臺師大貢獻師培能量,臺科大則在產學實務上補足其他兩校的缺口,強強聯手下,發揮了驚人的威力。 

同樣的,陽明交大及清大,各自與他校合併後,從原本偏重醫學、理工的偏科學校,蛻變為學術版圖完整的全方位綜合大學,競爭力如虎添翼。 

趨勢二:社會責任有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位居總榜第二名、南部第一名的成功大學,雖然沒有合併紅利,但近幾年積極發展USR,去年參與「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更一舉抱回八項獎座,成為高教圈最無庸置疑的USR標竿學校。不僅額外取得教育部相關經費補助,也使其在教學和研發上,題材、範疇更為多元,因而多年來坐穩榜眼,緊咬臺大不放。 

其餘進入綜合績效總榜前20強的臺北科技大學、中興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逢甲大學及東海大學,亦都是USR計畫或《遠見》永續獎項常客,因此也都一如成大,在貢獻社會、產業之際,同時反饋到學校自身的辦學能量。 

其中第12名的北科大,同時是技專校院的第二名,受惠於USR,其於六大構面中的「產學績效」拿下技專校院第一名。第14名的中興大學,則在成立後醫的加持下,以及近幾年隨著ESG的風行,以農林漁牧為特長的它,更有發揮的場域,於是亦有相當的競爭力,更被各校推薦為該領域龍頭名校。 

第15名的雲科大,從設計起家,近年來致力發展AI、大數據輔佐雲林在地農業,利他又利己,長年霸榜中部技專校院龍頭。第16名的高醫,晚近又以偏鄉醫療闖出了第二名號,也讓其南部第一私校的頭銜,屹立不搖。 

而逢甲和東海同為私立大學榜的十大名校,更是USR的私校標竿型大學,尤其東海三度獲得遠見USR獎的永續報告書首獎,彰顯出其永續工程的總體績效傲人成績,成為全台取經的對象。 

至於人文社科榜的探花——淡江大學,亦是該榜的私校之首,這幾年更將USR做到了國外,也難怪淡江也拿下六大構面中的國際化程度私校第一名。 

而在大學互評中,被同業舉薦為農林漁牧領域技專校院最有口碑的屏東科技大學,多年來亦在生物多樣性和綠碳、黃碳的研究相當深入,成為該校最不可取代的無形資產。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趨勢三:集團救援有成效

提及私校競爭力,前幾年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可謂為私立技專的黑暗時代。 

有許多生源不足的大學,被教育部勒令為「留校查看」的專輔學校,但其中,原名為興國管理學院和高苑科技大學的兩校相對幸運,分別被中信集團和台鋼集團相中,更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和台鋼科技大學,而且在企業有心及有技巧的救贖之下,不但拔下了葉克膜,目前更因為復健良好,順利出院。 

以中金院來說,今年順利擠進人文社科榜前30強及南部大學榜前20強,更是小型大學的第12名。其在中信入主後,將科系去蕪存菁,聚焦在與集團相關的金融本業,更在學校安排業師指導下,不少畢業生都成了金融業的寵兒。 

無獨有偶,事業群橫跨多個產業的台鋼集團,將原本氣若游絲的學校,進行資產活化,相比於一般重整學校,多以「節流」為手段,台鋼則「開源」有成。如今,不僅快速消除財務赤字,也讓瀕死的註冊率,推升至幾近滿招的盛況。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趨勢四:企業加持顯績效

不過,企業辦校早就由來以久,翻開今年的私立大學榜,台塑集團的長庚大學、明志科技大學及長庚科技大學分居第3、4、13名,辦學績效堪稱教科書等級。 

其中,長庚大學是中高經費大學第一名,更是六大構面中的財務體質私校第三名。尤其近年來延攬台灣商管學界教父湯明哲為校長後,學校的發展更為寬廣,已漸由醫學大學轉型為綜合學門大學。 

明志科大則為近年來成長最為顯著的私校和科大,今年不但在頂大和國立大學的環伺下,闖進綜合績效總榜第12名,更是私立科大、小型大學的龍頭。至於長庚科大則是中經費大學的第一名。 

而和台塑一樣擅長辦學的還有遠東集團。旗下的元智大學和亞東科技大學,分居私立大學的第9名和第29名。這兩校在集團多元的事業體加持下,不但擁有豐富充足的業師,更有不斷炊的實習管道,學生在校期間即能蹲穩馬步,口碑不脛而走。 

南部的義守大學和南臺科技大學,分居私校榜的第21和22名。其中,由義联集團營運的義守,科系學門橫跨醫學、理工、資通訊和人文社科,堪稱為最全方位的私校之一。在集團囊括百貨、娛樂、鋼鐵、醫療的企業版圖加持,以及地理位置相近的優勢下,促使義守學生的學用落差,得以縮到最小。 

台南幫主持的南臺科大,今年成績斐然,在技專校院榜中,躍升四名,一舉躋身十大科大之列。近年來,南臺在成人進修教育著墨不少,讓企業的人脈及資源回灌成學校的資產。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趨勢五:產業利多躍南校

不過,義守大學和南臺科大的崛起,也與這些年南部科技聚落的快速發展和聚落成形息息相關。特別是南部半導體S廊帶的成形,需才孔急,帶動鄰近的成功大學、中山大學、高雄科大、南臺科大、崑山科大、正修科大、高雄大學、台鋼科大、樹德科大、中信科大等校的競爭力。 

以中山大學為例,今年是總榜的第六名,距離頂大之列僅一步之遙,其同時也是中大型大學第一名。至於七年前執行三校合一,成為全台學生人數科大第一、各校第二的高雄科大,除了坐擁合併紅利外,其六個校區幾乎都貼著S廊帶,可謂為大南方矽谷計畫的利多第一排,致使今年順利擠進總榜20強,較去年進步兩名。正修、南臺和崑山,在今年綜合績效總榜,分別較去年進步14、13和13名,為年度最佳進步獎,在在顯示S廊帶的紅利驚人。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趨勢六:專業辦學最出挑

有一類學校聚焦在本科專業,反而異軍突起。如以餐旅起家的高雄餐旅大學,由於特色十足,即便餐旅科系的熱度退潮,卻因其設備和教學設計不斷迭代,一舉在公立大學榜中進步八名,成為第25名,更是技專校院的第11名,微經費學校的第一名,還被大學同業評為服務領域的龍頭。 

而中醫大體系的中國醫學大學和亞洲大學,近年來積極著墨於醫藥相關學術研究及國際排名,明顯打通競爭力的任督二脈。 

中醫大不僅是總榜的第五名,私校和醫學大學的第一名,在六大構面中,亦是財務體質第一名。而亞大則和中醫大相輔相成,在擠進總榜第18名,一舉進步四名,成軍才24年的它,還一舉超越許多老牌私立大學,令人刮目相看。 

同樣位於中部的中山醫學大學,牙專起家,近年蛻變為全方位的醫學大學,其附設醫院已升格為醫學中心,相對於許多大學空設有醫學院,卻無醫院為後盾的窘境,中山醫大相對有競爭力。 

而提及專業領軍帶來的效應,在今年的大學互評榜中,更可看出許多特色學校,即便在綜合績效受累於先天因素,硬指標成績平平,卻仍以辦學口碑,成為各大學高階主管共同推薦的好校。 

以政治大學來說,今年一舉在大學互評榜中,拿下「文史哲」「大眾傳播」和「社會及行為科學」領域中最值得推薦的學校,也坐實了政大為文法商龍頭的榮銜。至於大眾傳播領域的亞軍——世新大學,更是該榜的私校第一。事實上,世新多年來一直充實傳播相關影音的重裝備,尤其該校的智能攝製基地、數位攝影棚,更讓設有大傳相關科技的同業驚豔。同時,世新歷年所累積的金鐘、金馬、金曲獎得主更是令人咋舌,在在奠立其在傳播教育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語文領域,除了臺大和臺師大外,最被各大學推崇的則是位於語文榜第四名的文藻外語大學,亦是該榜私校第一。身為全台唯一以語言專科設校的大學,堪稱為台灣語言人才的哈佛。 

而法律領域,東吳大學也廣被大學一級主管推薦,位列第三、私校第一的地位。尤其多年來,東吳校友在全台的法政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也讓該校的好口碑,歷久不衰。 

另外,一如輔仁大學為服務領域私校第一、北醫為醫藥衛福私校龍頭、臺灣藝術大學為藝術領域冠軍,都可看出各校招牌系的著墨和努力,功不唐捐。 

被迫站上國際舞台,台灣高教還有長路要走 

從上述學校的表現足以看出,台灣高教仍有許多可能性。不過,在此之前,台灣的高教仍得解決中後段大學差異化不足、國際能見度低、外國生不易招募瓶頸,以及學術英文化進度慢於亞洲其他國家的現狀。 

畢竟,台灣的大學已被迫站上國際競爭的殘酷舞台,如何追趕歐美日星等國際頂大,以及不被中國和東南亞新興高校超越,才是當務之急。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製表:劉麗堅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調查說明】 

1.調查統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2.調查指標:本調查以六大面向進行大學評比,共涵蓋53項指標(69項細指標),分別為: .社會聲望(20%),共13項(13項細指標) .學術成就(20%),共7項(11項細指標) .教學能量(17%),共10項(17項細指標) .國際化程度(15%),共9項(10項細指標) .產學績效(17%),共8項(9項細指標) .財務指標(11%),共6項(9項細指標)
3.調查方法: 
.依照教育部「113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
,排除專科學校、空中大學、宗教研修學院,共以126所學校作為分析對象
.將每一指標之各校原始數據以T分配進行標準化
,再依各指標之權重計算後加總,並進行排名
.排除「新生註冊率未達60%」的學校
,最終共121所學校列入排行榜
4-1.學門分類標準說明:依照教育部領域學門分為以下三類:
.醫科: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若該校「醫科」學門科系數占比最高,歸為「醫科類」
.人文社科:包含教育、藝術及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管及法律、服務等領域,若該校「人文社科」學門科系數占全校60%以上,歸為「人文社科類」
.綜合型:該校各類學門科系數皆無超過60%者,歸為「綜合類」  
4-2.地區分類標準說明:依照教育部地區分類:
.北部: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
.中部: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
.南部: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
.東部及離島: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
4-3.學生數規模分類標準說明:依照學生數將學校分類,由小至大分別為以下五種規模:
.小型:5,000人以下
.中小型:5,000人至6,999人
.中型:7,000人至9,999人
.中大型:10,000人至14,999人
.大型:15,000人以上  
4-4.總經費規模分類標準說明:
依照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研1.學校承接各單位資助「各類計畫經費」及其每師平均承接金額」中的【全校總經費】將學校分類 由小至大分別為以下四種規模:
.微經費:全校總經費10億元以下
.中經費:全校總經費10億~20億元
.中高經費:全校總經費20億~40億元
.高經費:全校總經費40億元以上
4-5.大學聲望調查調查說明: 
.執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調查方式:邀請臺灣各大專院校自填網路問卷
.調查對象:126所大專院校正、副校長及行政單位一級主管 .樣本規模:完訪412份,共計110所學校回卷(回卷學校比率87.3%)
.調查時間:2025年4月8日至2025年5月14日
.分類說明:參考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後續再依照學科特性進行領域分類,最終分為14大領域進行調查,分別為「教育」、「藝術」、「文史哲」、「語文」、「社會及行為科學」、「大眾傳播」、「商業管理」、「法律」、「自然數學及統計」、「資通訊」、「工程營造」、「農林漁牧」、「醫藥衛福」、「服務」
5.資料來源,共有三大項: 
.公開網站: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簡稱 TCI-HSS,資料擷取時間至2025年4月21日)、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國科會等 .論文資料:以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資料涵蓋範圍為出版論文2019~2024年,資料擷取時間至2025/04/28
.專利資料:LexisNexis PatentSight®全球專利評價系統、LexisNexis TotalPatent One®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所提供
6.資料涵蓋期間:2025年的調查數據以2024年統計數字為主,部分項目為求考量指標遞延發酵效果,納入五年數據評估(2020~2024年)

延伸閱讀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數位專題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2016年,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校走過轉骨之路。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