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今日圓滿落幕,並頒發六座年度獎項,邀請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擔任贈獎人,期許表彰社會與產業傑出人士,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12月7日,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和桃園市長鄭文燦,難得相聚在2021第19屆的遠見高峰會,他們在「首都圈的城市抗疫學」論壇上,分享如何對抗515的疫情,並一致認為少了一位與會貴賓,就是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並有話想對陳部長說……
你是否有想過,建築,其實就跟人一樣,愈聰明體貼愈能讓人感到幸福;而智慧建築的政策規劃,就是為了讓人過的更健康,更美好。導入資通訊系統及設備,讓空間具備主動感知的智慧化功能,達到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永續目的,打造讓人安心需求的所在。
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的第四場專題論壇,針對台灣的地方創生,以「地方創生 讓偏鄉永續發展」為主題,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擔任主持,邀集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馬祖小柒咖啡創辦人邱思奇,共同分享地方創生的經驗與期許。
「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邀請到直轄市六都市長共同參與盛會,在專題演講中,台中市長盧秀燕以「反疫為益,永續台中新典範」為題,分享台中如何抗疫,並從中學習讓台中升級。
ESG大潮席捲全球!「2021遠見高峰會」今日(12月6日)就以「迎向ESG 全球新顯學」為題,由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擔任主持,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臺灣港務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張國明,以及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林茂生,從不同的產業視角,分享如何讓ESG具體落實於企業營運。
台東的慢,不僅是都會人所嚮往的生活,也衍生出聞名海內外的熱氣球嘉年華,以及多元的產業和經濟活動。「2021遠見高峰會」午宴台東縣縣長饒慶鈴以「台東 從慢經濟到東漂」為題,分享她如何打造台東的「慢」經濟。
值此COP26氣候大會剛落幕的時刻,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環境議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推廣綠建築節能減碳永續環保理念,本年度辦理第11屆優良綠建築評選活動,即將於12月11日上午舉行頒獎典禮,表揚綠建築標竿作品的得獎單位,以激發更多建築設計案起而學習擴散,主動積極加入綠建築規劃設計行列;同時亦推動綠建築扎根教育辦理繪畫比賽讓國民中小學生認識綠建築,使國家未來主人翁從小深植環境永續的理念。
愛地球不只是口號,用行動證明才是硬道理。玉山金控積極接軌國際永續發展趨勢,以實際行動落實ESG理念,從淨灘清掃、植樹、減塑,到響應關燈行動、落實綠色採購等,實踐企業經營與自然環境的永續共生,展現企業的社會承諾。
台灣近日最被熱議的城市,無疑是高雄。縣市改制十餘年,高雄從台灣唯二的直轄市,成了六都末端班。直至近半年,市長陳其邁一聲令下「緊!緊!緊!(快快快)」高雄彷如吃了大補丸,一路追趕,甚至超前部署,一甩過去吊車尾陰影。
你知道屏東縣牡丹鄉嗎?過去,很多人可能是從歷史課本上的「牡丹社事件」聽過,近年,可能是走訪阿朗壹古道而前往,這個幾乎由東向西橫跨整個恆春半島北半部的原鄉,蘊含了從高山到海岸的豐富景觀,過往卻因為交通相對偏遠,成了被遺忘的珍珠。
一提到台北市,很多人印象中都是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如果想要親近鄉村,似乎只能往南部或東部跑。
小琉球百萬觀光潮 慘!生物種類銳減八成」,10月底這則觸目驚心的新聞,嚇壞許多人,台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小琉球,在這兩年國旅熱潮下,觀光人次爆升超過百萬,旅客隨意踩踏、超過環境負荷的結果,卻是海岸潮間帶的「生物大滅絕」。
11月上旬,全球數十億人關注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這不僅是各國政府的舞台,更是全世界重要的減碳倡議組織與企業代表發聲的平台。
2021年,台灣挑戰不斷,「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過去一整年,執行多項重要調查,透過數據解讀,讓國人得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迎接2022年的新挑戰。
全球電子商務巨擘亞馬遜今年「黑色星期五」購物日在歐洲遭遇兩股示威浪潮。環保人士不滿宣揚過度消費,發動封鎖13座倉庫;工會則號召物流員工和駕駛罷工抗議低薪。
眾所矚目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好不容易協調出令世人「可以接受、但並不滿意」的減碳共識——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
冠德企業集團依循著「誠信、服務、創新、永續」的經營理念不斷前進,其中永續更是推動集團成長的核心指標,成為深植企業DNA的重要理念,以持續的進化與創新,迎向豐碩的未來。
一杯珍珠奶茶,竟蘊含著可能改變世界的永續創業理念?這是一支來自台灣政大新創團隊UpRoot的傑作,他們更因此在全球3萬支隊伍中突圍而出,成為有「商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商業競賽「霍特獎」決賽七強之一。這杯台灣隨處可見的珍奶,到底有什麼特別?背後玄機,可以從團隊成員是「巴台混血」上找到線索。
氣候變遷在全球各地引起的災情,終於讓人類意識到「永續」的必要性,進而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共生,才能真正落實環境永續。與「木」共存,是我們與自然共生的最原始接觸,從生活上的木構造到木建築,都讓我們回歸自然,更讓倡議永續的行動無所不在。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於10 月13 日線上舉辦「預見明日.永續發展-2021 臺北論壇」,廣納國內外企業成功經驗,加速臺北市朝向零碳循環城市佈局,實踐永續城市的治理願景。
許多人都說,這次疫情改變世界原本的運作模式,但對我這樣六七十歲的人來說,我們其實一直活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中。
家,是每個人舒適安全的堡壘,而辦公室可說是人們的第二個家,在後疫情時代提升「宅在家」的品質,健康無毒、有益生態環境的綠建材是最佳選擇,讓生活與工作空間獲得永續發展,居家時間再長,照樣樂活,能夠放鬆心情深呼吸。
靠傳統產業起家的高雄,從早期的鋼鐵、石化與螺絲重鎮,30年來,已悄悄醞釀出三大「世界之最」。這波產業轉型、科技升級潮流,將把高雄帶入全新的世代!
氣候變遷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注議題,當各國紛紛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如何在城市落實能源轉型與循環治理,將是國際競合的關鍵。臺北市做為首都率全臺之先倡議2050淨零排放,亦是推動能源政策與循環經濟的先行者,有效節能減碳並形塑惜物文化,與全球共同努力邁向碳中和新時代。
放眼「臺中港離岸風電產業專區」,夕陽西下時分,天邊映紅,多家風電大廠卻仍忙於建廠房,量製海底基樁與風機,2025年前將陸續完工運作,共同打造離岸風電綠能供應鏈,臺中外海的風場長城矗立成形。
身為海島國家,海產經常成為我們的料理,但你對盤中飧了解多少?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蜻蜓石民宿那一片可眺望蘭陽平原落地窗,掛著杜甫《曲江二首》詩句的匾額,道盡這家民宿的獨特。
被餐飲界喻為最高榮耀的米其林,今年首度在台灣頒發「綠星」餐廳,表揚體現與擁抱永續價值的業者,這項創舉極具指標性。畢竟,綠色永續潮流早已成為餐飲業的新顯學。綠色餐飲,不只是指天然食材,而是從料理製作的流程到用餐環境,如使用環保建材、減少碳排放、加工食品、剩食浪費原則等,均有一套經營哲學。本次「好享生活」單元,拜訪三家餐廳、民宿,一窺他們追求永續環保的綠色之路。
當世界各國的暴雨、洪水、旱災等自然災害頻傳之際,人們終於意識到大自然反撲的紅色警訊已然響起,全球領袖視訊氣候峰會更不斷呼籲,各國要攜手努力達成「2050淨零碳」(net zero)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