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青少女在人際交往上比青少男更容易發展小團體模式,小團體可以帶來歸屬感,讓人感到滿足,但同時也容易帶來框架,使得自己裡外不是人,當團體間的猜忌愈來愈多,關係就會愈來愈惡劣。(本文摘自《擁抱叛逆期:輔導室裡孩子的真心話》一書,作者為羅可 ,以下為摘文。)不只是個性問題這麼簡單「喂,輔導老師您好。」
編按:有些事物,是無法選擇的,比如:無法選擇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天氣。在面對無法選擇的事物時,其實我們仍然是自由的,因為,我們可以選擇看待事物的觀點。(本文摘自《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一書,作者為李儀婷,以下為摘文。)生命漫長,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有很多的選擇。譬如,選擇要吃什麼、
編按: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告訴孩子「不可以生氣」、「生氣是不對的」,但不斷地否定憤怒情緒,只會導致孩子在生活中更不知道怎麼處理憤怒,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選擇最直接的肢體暴力來處理。(本文摘自《擁抱叛逆期:輔導室裡孩子的真心話》一書,作者為羅可 ,以下為摘文。)只要是情緒,都需要被傾聽「那是因為
編按:親子教養作家李儀婷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在一次親子衝突中,三三竟朝她狂怒嘶吼,令她體察教養的重要,於是將薩提爾模式導入家庭關係中,開啟家庭和諧的契機。在本書中,她從生活衝突提煉安頓情緒的祕訣,陪孩子走過情緒壅塞期。(本文摘自《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一書,作者為李儀婷,以下為摘文。)在自我(對內)的範
編按:本書主角是嬰幼兒。但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在孩子誕生的同時,我們也自動升格為父母。為人父母並不容易。市面上有很多書以「升格為父母」為主題,而書裡描繪的世界並不像你朋友臉書照片所呈現的那般幸福溫馨。(本文摘自《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一書,,作者為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以下為摘文。)
成立五年的「台灣聖誕老公公」,今年首次開放線上寄信,讓疫情影響而無法跨國寄信孩童使用,不少人期盼疫情結束,有馬來西亞小朋友說:「這一年感覺自己能活著已經很幸運了。」還有一位桃園國小學生來信揭露爸爸送禮的小心機,讓他頓悟人生,不再相信世上有聖誕老人。有3個小孩的Cathy最初只想替孩子寄封信給台灣的耶
編按: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投入很大的情感,期待未來能得到相應的回饋,有些人則不會干預和控制自己的子女,只期待投資能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有時候在積累這些人力投資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貶值而讓我們出現人性危機。(本文摘自《中產悲歌》一書,作者為哈達絲.維斯,以下為摘文。)人力資本被我們視為個
文/王美珍、蔣德誼 攝影/日日寫真 內文圖片提供/湯蘭花編按:人生路上,如果你的命運是凡事必須靠自己,是一種辛苦、還是一種幸福?曾經盛紅的湯蘭花,歷經早年喪父、被友人騙錢、為前夫背債、離婚……把她煉成了一位優雅的女漢子,把辛苦活成了幸福。因為心的強韌,讓她找到自己的快樂,親眼見她,真的和當年的《一代
近日有美國12歲學生做出核融合裝置,創下最年輕的金氏紀錄,但其實早在六年前,台灣就有一位「台版鋼鐵人」──陳國益做出類似的核融合實驗。然而,陳國益不但沒有掌聲,還差點被原能會處罰。台灣教育體制其實不鼓勵創新,究竟,陳國益如何靠著熱血玩實驗,一步步踏上鋼鐵人的科學自學之路?這幾年,有大學教授定義台灣的
編按:父母有自己的活法,但我們一定要有自己堅定的態度,不要一味承襲陳舊的的思想與知識,而要與時俱進,培養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要教孩子們練習自我學習與獨立判斷的本能,這才是我們能帶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本文摘自《 與其讓別人看好,不如自己活得好看 》一書,以下為摘文。)1我們幾個好友聚會吃火鍋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間,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係更親近,還是更疏遠?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於: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做不到時時刻刻回應孩子,也沒關係,孩子的一
編按:過分寬容會導致犯錯的人失去約束力,而最終受到傷害的,往往就是那些抱著「無所謂」態度的「好心人」。(本文摘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一書,以下為摘文。)梁實秋翻譯的《沉思錄》中有這樣一段話:「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
編按: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當他又這麼做時,觀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圍都沒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點,多半是人來人往的大門口?(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阿豪說完,馬上就躺在地上。「你這孩子真的讓我受不了,每次都
教導孩子財務智商,「分離帳戶」的觀念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學好分配金錢(預算)的管理,最基本的練習方式,就是將「儲蓄」跟「消費」的戶頭分開。如果父母只給孩子一個戶頭,想想看:「儲蓄的目的是什麼?儲蓄的進度到哪裡了?如果有時孩子想買一些小東西,該怎麼辦?」你應該從這兩個戶頭的搭配運用來解決!在我
我有許多創業的朋友,他們面對新世代員工感到無奈與惶恐。在他們眼中,高中生比初出社會的新鮮人更難搞,更為叛逆。他們向我討教如何與年輕人溝通,能夠複製與轉移在職場上。(本文摘自《不怕輸,就怕放棄》,以下為摘文。)我請他們先建立世代差異的新思維:不是新世代難帶,是你施力錯誤帶不動他;不是新世代有問題,是你
(本文摘自《十年一講,為夢想》,以下為摘文。)2017年6月就和乾媽開始計畫,在我8月順利完成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學位,要騎腳踏車環島來慶祝畢業。這個為期15五天的單車環島計畫,由68歲的乾媽和大兒子策畫,預計8月26日從新北市三重區出發,9月9日回到三重。消息一傳給表弟阿漢,他躍躍欲試想參一腳,
當我們不尊重孩子,可以確定的是,也不要期待孩子會尊重我們。(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在對老師的演講中,我會提到,去學校服務時,輔導室會幫心理師用馬克杯準備水──這時,緊接著就問現場聽演講的老師們,「那我們會不會幫對立反抗孩子準備水?」其實這問題根本不需要問,可以想像大部
有時,反映了父母的期待與孩子實際的表現,兩者之間出現了落差。 (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一書,以下為摘文。)父母很容易將期待套在孩子身上,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應該要有的表現。衡量的標準,有些來自社會的價值判斷、父母原本的觀念與期許,或者自己有一直無法達到的目標,而將這一切加諸在孩子身上。只是
自學教育在台灣愈來愈普及,關於非體制的教育也非常受到重視,很多家庭還需要移居到相關體制學校附近,以便就近照顧孩子,主要的目的是讓學校的學習跟生活學習能夠一致,學費亦所費不貲。(本文摘自《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一書,以下為摘文。)古時的孟母三遷,在現代社會看來變成了一種常見的現象;我很佩服父母
我生活在比較傳統的家庭,小時候最記得父母跟我說的一句話是:「小孩子有耳無嘴!」指的是大人講話的時候,小朋友只要聽,不要問問題。 (本文摘自《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一書,以下為摘文。)當然父母也不太讓孩子參與家庭的事務討論,基本上就是以大人的決定為主,包含小孩佩戴的眼鏡、穿的衣服、吃什麼⋯⋯基
專題企劃/黃啟菱 羅梅英 撰文/黃啟菱2012年,PISA*第一次加考金融理財素養,至今已考三次。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威力,更勝金融海嘯,「理財教育在如今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這是《未來Family》採訪20多位專家後,獲得的一致答案。原因顯而易見:孩子未來要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P
文 / 朱乙真《朝日新聞》報導,修正法案中,包括「因為不聽話所以打耳光」「因為孩子偷竊他人物品而打屁股」「長時間罰坐、罰跪」「因為不寫作業而不給晚餐吃」等,都是被禁止的體罰內容。最高法院做出這項判決的原因是認為,自由攜帶便當,家庭環境好的學生便當猶如米其林二星菜色;家庭環境不好的可能只有一個又冷又硬
編按:儘管在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很難窮養小孩,但合理的匱乏能訓練孩子獨立與負責。(本文摘自《素養小學堂》一書,以下為摘文。)失物招領的籃子裡總有數不清的鉛筆和橡皮擦,很多小朋友掉了文具也不知道要來找回。也常有文具貼上姓名貼,但依舊找不到小主人,當小孩對生活無感,姓名貼再多、再可愛、再吸睛都無用。每年
這世代比較自由,小朋友們多隨興,不拘泥小節,忽略禮貌。然而,隨心所欲常樂極生悲,所以教會孩子「約束自己的心」很重要,人人都要練習保持「有禮貌的距離」與自律,用合宜的方法解決問題。(本文摘自《素養小學堂》一書,以下為摘文。)上體育課時整隊,A不小心碰到B的臀部,小朋友起鬨:「ㄏㄡˊ,A摸B屁股,性騷擾
編按:培養孩子的 #同理心,近年來為什麼如此火紅,成為許多不同領域專家研究的主題?具備這項特質對孩子而言有什麼重要性? 而如此重要的同理心,是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養成?(本文摘自《陪伴教養學》一書,以下為摘文。)透過簡單的招呼問候,對孩子表達關心之情,讓他感受到被關愛,就能培養與激發孩子的同理
編按:面對孩子的好奇、興趣、天賦,相信許多家長都有相同的疑惑,唯恐自己的誤解或錯漏,埋沒了孩子的無限可能。孩子真正的興趣得靠培養。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本文摘自《陪伴教養學》一書,以下為摘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因材施教,便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有利的條件,他也會堅定地
孩子在幼兒期時,爸媽常要他乖。青春期時,爸媽常怪他不乖。什麼是不乖?標準答案是:「不聽我的!」不聽的範圍,有大有小。有的是某種習性,比如:房間不整齊、東西亂丟、不愛讀書、沉迷電玩……。有的是選擇:「要他好好念普通高中,他偏偏要去念美工」「跟他說不要跟某人做朋友,他偏要」之類。我基本上比較傾向於阿德勒
有的家長怕管孩子會給孩子留下心裡的陰影,其實多慮了,只要正常訓誡,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本文摘自《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以下為摘文。)「如何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有網友問我這個問題。老大小熊哥在國中問卷調查時,說母親是最懂他的人,也是家庭中與他關係最好的人。但其
適逢母親節,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的夫人、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獨家接受《遠見》專訪,分享身為母親之後,如何持續實踐夢想?而這位旁人眼中「講道理的媽媽」,又有何特殊的教養經?歡慶母親節,富邦藝術基金會邀請藝術家吳芊頤運用和紙膠帶創作,於「富邦ART」App上推出母親節限定圖框;而一張張承載著回憶的
編按:曾有一個心理學研究:讓正常人戴上面具後,就可違背良知、做出沒戴面具時不敢做的恐怖暴力行為,例如美國三K黨殘害有色人種,就是戴著面具而行,讓人無法分辨身分。現今網路上,以為自己不用面對面,就可以不顧禮節亂罵的舉動,實在太多了。幾年前,一個英國14歲的女孩,也是因為不堪朋友們在網路霸凌而結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