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後,不到20年就完全顛覆了我們的生活。現在我們人手一機,難以想像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日子。但是,智慧型手機也間接導致我們花大量時間掛在線上,不停忙著回應各種通知。於是,就有一些新創公司開始重新設計「功能型手機」,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放下智慧型手機,暫時不被打擾。
距離師大夜市不遠的巷子內,有一家特別的店,幾米、維梅爾、克林姆等藝術家作品高掛,遠看如同畫廊一般,近看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都是拼圖,但細節、筆觸等都不馬虎,這家店就是「雷諾瓦拼圖文化坊」。
很多人說忙,似乎很少人能做出改變或改善,而且如果事情都能按照時間規劃進行,那這樣還是忙嗎?
編按:那些沒有理由活下去的囚犯,無法擺脫冷漠與絕望。然而,那些找到活下去理由的人,則是設法挺過惡劣的環境。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弗蘭克説:「知道『為何』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事情。」(本文摘自《啟動你的韌性開關》一書,作者為史蒂芬妮.艾茲蕊Stephanie Azri,以下為摘文。)
編按:2011年,福斯汽車宣布,該公司的伺服器將在傍晚6點15分至隔天早上7點之間停止發送電子郵件,此舉惠及德國各地共4000名的員工。這些公司並非出自於利他主義才做出改變,而是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在工作之餘安生養息的員工,才有更多為公司做出貢獻的本錢。(本文摘自《週末改造計畫》一書,作者為卡特里娜・翁斯塔Katrina Onstad,以下為摘文。)
編按:有儀式感的人,懂得努力把平淡的每一天都過得精緻無比。因為你的每個今天,都是生命中獨有的一天。你認真對待生活,生活也不會怠慢你。(本文摘自《我的努力,只為自己的海闊天空》一書,作者為石雷鵬,以下為摘文。)
編按:在哈佛就讀時,莫斯科維茨與馬克.祖克柏是同間宿舍的室友,後來他們跟另外三人共同創立了臉書。莫斯科維茨後來離開臉書,在Medium部落格平台上寫了一篇文章,提倡全新的工作模式:「2006年是臉書最輝煌的年度之一,卻也是我活得最不像人的一年。」(本文摘自《週末改造計畫》一書,作者為卡特里娜・翁斯塔Katrina Onstad,以下為摘文。)
編按:面試和會議上的成功,是來自於理解桌子另一頭的人是用什麼方法來感知世界。你會希望自己可以符合他們的需求;重點不是一進去就跟桌子對面的人不假思索地聊個不停,而是要依據他們的層次來溝通,這樣你們才會在同一個頻率上。(本文摘自《鉤引行銷》一書,作者為布蘭登.肯恩Brendan Kane,以下為摘文。)
編按:「能幹的人回訊息就是快!」這種重視速度勝於內容的意識依舊根深柢固。然而最近我深切感受到「秒回訊息」的缺點:就算只是暫時放下工作先回覆訊息,工作進度不但被影響,幾乎每次都得重新「熱機」才能銜接回來。(本文摘自《數位過勞》一書,作者為西多昌規,以下為摘文。)
編按:「規畫謬誤」指的是我們嚴重低估達成目標的所需成本,也就是時間與金錢。我們做計畫時會假定事情進行得很順利、假定最好的狀況會發生,即使過去並非如此,但我們依然會以為拖延、疲勞、分心或干擾都不存在。(本文摘自《大局思維》一書,作者為葛蕾絲‧洛登Grace Lordan,以下為摘文。)
編按:抱怨有什麼用呢,與這個世界為敵又有什麼用呢?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留著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本文摘自《我那麼拼命,就是不想平庸至死》一書,作者為慕新陽,以下為摘文。)
編按:在2018年,我改掉了數位分心習慣。由於效果卓著,對環境做出小改變能大幅提升生產力的概念持續激起我的興趣。我以物美價廉的方法自己做實驗,探索了額外的環境改變。(本文摘自《大局思維》一書,作者為葛蕾絲‧洛登Grace Lordan,以下為摘文。)
隨著世界越來越扁平,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專業的口譯工作者在職場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了。這次藉著錄製【台版米蘭達的職感Café】的機會,很高興邀請到擁有超過十年、近千場會議口譯與主持經驗,曾協助現任及前任正、副總統、縣市首長、諾貝爾獎得主、財星五百大企業、國內上市櫃公司高層等進行國際溝通的神級國際口譯權威黃致潔Grace來一起喝杯咖啡,分享她的口譯人生。
編按:在很多人心中,賈伯斯就是蘋果的代名詞,蘋果就是賈伯斯的化身。如果你認真解讀,並且研究過擁有賈伯斯靈魂的蘋果,便會明白─蘋果的核心不是「創新」,而是「專注」,至於最後得到的創新,只是專注到人跡罕至的地步。(本文摘自《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一書,作者為李文勇,以下為摘文。)
編按:當你沉浸於正在做的事,而且變得極具生產力時就會產生心流,時間感覺一逝而過。每個人在一天當中比較能夠找到心流的時間點都不一樣。如果你很有彈性,不妨實驗看看你的90分鐘落在哪個時段,找出產生心流的最佳時機。(本文摘自《大局思維》一書,作者為葛蕾絲‧洛登Grace Lordan,以下為摘文。)
連假賴床起來,會不會覺得自己在偷懶?其實,如果偷懶的事情是「沙子」,而非「石頭」,反而是好事!
編按:聽別人說話時,自己腦海中冒出很多想法是很自然的事。但讓對話順勢發展,對某些人來說是交出掌控權,所以不容易做到。這種在對話中都要講到自己的傾向,社會學家查爾斯.戴伯(Charles Derber)稱為「對話自戀症」。(本文摘自《同理心對話》一書,作者為瑟列斯特.赫莉Celeste Headlee,以下為摘文。)
編按:茶道講求仔細、專注、重複又慢吞吞的特性,對美國人和大多數日本人而言都非比尋常。所需的耐心不只是泡杯熱茶而已,往往更像是在實現一種更深層的幻想。(本文摘自《接納,才能自得》一書,作者為史考特・哈斯Scott Haas,以下為摘文。)
編按:事實證明,混亂的環境會瓦解人的意志,使人變得煩躁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相反,乾淨整潔的辦公桌會讓人心情愉快,從而以更積極的精神風貌面對工作。(本文摘自《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作者為舒婭,以下為摘文。)
編按:高效能學習的一個特點就是會出現錯誤、碰到困難,歷經這些考驗之後就能從新手變成專家。(本文摘自《大腦解鎖》一書,作者為裘.波勒 Jo Boaler,以下為摘文。)
編按:我們不光要訂定務實的計畫,付諸實際行動,還要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因為最後的行動成果都可見「單位時間」的運用效率。不會管理時間,什麼也「做不到」。(本文摘自《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作者為高原 ,以下為摘文。)
編按:「接下來我要做一件事情,但重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刻存在,但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本文摘自《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作者為高原 ,以下為摘文。)
編按:對於工作,我們一直都有著加薪的概念,而對於人生,培養熱情其實就是為人生加薪的一種方式,只是你獲得的不是金錢,而是人生體驗的富足。(本文摘自《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一書,作者為佐依Zoey ,以下為摘文。)
編按:半小時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隨著紙張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感覺大腦越來越放鬆,就好像一盆水慢慢被倒光,騰出大量的空間。(本文摘自《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作者為高原 ,以下為摘文。)
童年的創傷、家人的失和、朋友或情人的背叛,這些生命裡重大議題,會產生一缸子的情緒,讓人變得沈重有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失去關係或失去家人後,會將自己的行程填滿,讓自己無暇思考。因為一旦腦袋不忙碌,就會立刻跳出急需處理的人生課題,而多數人認為如果停下來去面對,會產生太多不必要的情緒,讓自己的生活更失控。 (本文摘自《走出關係焦慮》一書,以下為摘文。)
什麼?你只知道唐鳳的「番茄時鐘法」?!其實,這位外國人眼中的「天才IT大臣」不依仗高EQ,反而很講究方法論,讓自己愈忙愈有效率。現在就來偷學唐鳳的高效工作術!
現代年輕人怎麼看待財富?第一,渴望一夜暴富;第二,很嚮往財富自由的生活。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經常覺得自己好像快感冒了,結果第二天就真的感冒了;在課堂上不想被老師點到名,結果老師偏偏點的就是你。(本文摘自《格局,決定你的結局:48個讓人生正向發展的思考題》一書,以下為摘文。)
編按:根據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這些大腦游離的時間對心智狀態至關重要,能幫助我們建立自我認同、處理人際互動,甚至影響內在道德感。人在發呆時,腦袋的焦點會開始從外在世界,轉向豐富多彩的內在世界,我們可以在其中探索自己的欲求、夢想、希冀,同時處理面臨的壓力和衝突。我們需要時間思索,找到自己在世界裡的位置。研究證實,這種自我省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基本工具。 (本文摘自《未來,工作,你?》一書,以下為摘文。)
編按:挑眉時,我們的雙眼會放大,拓寬視域——驚訝眉是身體逼我們多看的方法。驚訝是我們面對意外情況且猜題機失靈時的那個緊急手動裝置:事情暫且停住,前一刻的活動被打斷,注意力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令我們驚訝的事件上。(本文摘自《黏力,把你有價值的想法,讓人一輩子都記住!》一書,以下為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