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時代中的大學者:孫震-《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問世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5-01-01

瀏覽數 23,250+

大時代中的大學者:孫震-《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問世
 

本文出自 2005 / 1月號雜誌 第223期遠見雜誌

(一)

在我們經濟學界,很難找到像孫教授這樣學貫中外古今的人;這樣有豐富公職生涯的人;這樣有誠信、謙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居功、不爭名的人。

如果這塊土地上還有君子,孫教授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君子。

在那經濟起飛與學習成長的1970至80年代,媒體的焦距都集中在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幾位首長,但幕後策劃與傳播的功臣就是王作榮、王昭明、孫震、葉萬安等幾位。

與其他工程出身的財經首長不一樣的,孫教授是學經濟的。他會以嚴格的經濟邏輯,貢獻他的論點。他的有形的成就可以拿他出版的著作及重要職稱來衡量;但孫教授真正的貢獻是鮮為人知的。他在舞台的幕後,在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時刻,提出過很多重要的自由化政策與理念:包括所提出的「國際化、制度化、民營化」;在台灣轉型時期,他又提出並推動「富而好禮」的社會與「群我倫理」。

即使在他擔任公職期間,不論多忙,只要是他接受的演講與答應的文章,都出自他自身的構思與手筆。正是這樣的終身研讀與著述,卸任公職之後,他擁有了更寬廣的天空。

以「無官一身輕」的灑脫,再回到學術界。當再被稱為「孫教授」時,他變成了一位「自由人」——教書、演講、寫專欄、出國旅行,回到山東老家尋根。他的笑容增多了,評論的範圍放寬了,著述的生產力更是增加了(近六年即出版了六本著作)。

與孫教授相識三十多年中,時時感受到他擁有的三個鮮明對比:從不炫耀自己,從不吝嗇稱讚別人;有不與人爭的氣度,有據理力爭的性格;個性或拘謹,思路則豪邁。

(二)

三年前,當孫教授回到元智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時,講授「企業倫理」。台灣變成了狄更斯所形容的: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外有轟動國際的美國恩隆舞弊,內有震驚台灣的新瑞都超貸。多「憂」善「析」的孫教授就著手從企業倫理來思考台灣企業的永續經營。

放眼當今的台灣,缺人才,但更缺人品。反映在企業經營上的,就是缺「企業倫理」。

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沒有人品,不論做小事大事,都會壞事。

儘管台灣社會一直在力爭上游,但到處仍是缺少「品」的例子。消費者缺少「品味」,家庭生活缺少「品質」,政商人物缺少「品格」,商人缺少「品德」。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筆者與孫教授、許士軍教授等一起大聲疾呼: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石,就是「企業品德管理」。在《遠見》雜誌2004年6月舉辦的「企業品德管理」討論會中,出現了與會者的共識:企業下一波的競爭是在品德;追求「全面品德管理」尤勝於「全面品質管理」。

孫教授的新著:《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已於2004年12月中問世,這實在是企業界的一件大事。近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就是愈來愈陷入「不按牌理出牌」的泥淖,助長了社會的不安、道德的墮落,及成長的遲滯。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三)

全書共九章,近十萬字。正可以很適切地反映出孫教授一生治學的嚴謹、思慮的縝密、價值取捨的分際與對社會進步的憂心。在「自序」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倫理是一種終極價值」。只有如此,企業才能永續經營下去。他又指出:「台灣社會紀律廢弛、道德敗壞,正如孟子所說的:『世衰道危,邪說暴行有作』,企業倫理幾乎成了砥柱中流最後的希望。」

書中很多理性的分析,以及深入的見解,都值得我們深思。摘引幾則:

● 利己要靠倫理節制。

● 把自己置於和眾人一樣的地位就是公正。

● 一個國家不可能長期保有進步的經濟和落後的國民(「落後」是指倫理上的落後)。

● 做生意而講倫理,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不賺不義之財。

● 一個內部有誠信的群體,會比缺少誠信的群體有較好的表現。

● 亞當史密斯是要在市場經濟制度下,藉個人追求自利的動機,促成社會全體的利益。

● 溫世仁大陸大西北「千鄉萬才」計畫是要:「始於公益,止於互利」。

● 企業的社會責任亦有其限度,過分強調不利於其經濟功能,應慎加衡量。

● 五倫社會之優點為親切、關懷;缺點為偏私、髒亂;第六倫社會之優點為公正、秩序;缺點為冷淡、疏遠。

(四)

《張忠謀自傳》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生長在大時代裡」。這樣的形容,貼切地反映了我們那些在中日抗戰前後所誕生的一代。

孫教授生於那憂患的年代,憑藉自己的才識與操守,擁有過學術權威(台大校長)、軍方顯赫(國防部長)、首長名位(行政院政務委員)、科學領導(工研院董事長)的多重光環,但他從不誤用;在大時代、大風浪、大染缸中,堅守大是大非,公正不阿,做了自己良知領航的大學者。這位淡淡憂思的謙謙君子,在追求學術真理與社會正義的過程中,沒有懈怠過,也沒有改變過。歸納來說:這位學人做事有大格局、做人有大包容、做學問有大思路。

當畢生努力自省、篤行公正的孫教授,寫下了這本以公正為立論核心的企業倫理之書,這本書應當是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著作。

(本文摘自書中之序,與《聯合報》副刊聯合刊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