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賺錢,不等於有競爭力

張殿文
user

張殿文

2004-12-30

瀏覽數 18,300+

會賺錢,不等於有競爭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12月號雜誌 第222期遠見雜誌

「產品平均售價(ASP)每年都在掉,有的甚至一年跌30%,但我們的營收為何還有30%成長?」2004年股東會上郭台銘看著台下的股東充滿自信,「這代表我們出貨量的成長遠大於30%。」

讓郭台銘自信的,不只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展現出的經營實力。特別是過去五年所有企業面對股市崩盤、SARS、政治環境和油價的紛紛擾擾,鴻海仍維持了預定的成長軌跡,「像油價漲價,或幣值變動,又不是只漲你一家!」郭台銘一貫霸氣的說,「我們從來不講理由,因為面對環境危機和競爭,本來就是CEO的責任。」

不管是來自竹科的台積電或聯電,可能都想不到一家來自土城的公司可以在不景氣中穩健成長。一名鴻海員工就指出,他們並不羨慕那些明星公司,「像IC設計公司每年賺兩個資本額,景氣如果變差,顧客會讓他們賺這麼久嗎?」

這是鴻海式的思惟。外人以為鴻海強在「cost down」(降低成本)而已,但對鴻海來說,cost down是為了客戶的利益,也形成了鴻海競爭力的一部分。

「會賺錢的公司,可能只存在二、三年,但有競爭力的公司,才可以長久存在,」鴻海集團副總經理、也是鴻海董事的戴正吳語重心長的說。

戴正吳負責的事業群是「消費電子事業群」,索尼「P S 2」千億台幣生意就是他負責。他也被稱做鴻海的「德川家康」,個性內歛而治軍甚嚴,但是在制度嚴明、不易升官的鴻海,他也曾把一名課長,一路提拔到經理,當時引起了內部相當大的側目,說明了他具有擔當的個性。連一名鴻海基層的幹部都表示,「屬於他管轄工廠的餐廳,就特別乾淨和好吃。」

失敗不用講理由

鴻海就是靠十多名這種勇敢善戰的副總級幹部,撐起了江山,也是郭台銘可以「失敗從來不用講理由」的原因。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當產品訂價下降30%,就一定要讓訂單數量增加30%以上,接下來再拿超過30%(因為單價比原先更低)的訂單,才能增加30%營收,但問題是,你不能增加30%的人力!」戴正吳說,這完全要靠管理的功夫。「等於說幾乎要靠原來的人力繼續成長,否則沒有辦法增加利潤。」戴正吳解釋。

靠「管理」?鴻海的績效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和其他公司有何不同?

戴正吳語出驚人表示,「在生產線上,許多產品我們現在不但沒有庫存的呆帳,而且庫存甚至是負的!」

為什麼會是「負的」,主要就是備料零件一進發貨庫房就被領走,反而時間還沒到,下一批出貨單已到了發貨庫房。

「我們也要歸功最嚴苛的會計查核系統,」戴正吳解釋,要是備料到了一段時間不出貨,就馬上被打成庫存呆料,先折價一半,所以要是沒有準確算好出貨進貨的時間,嚴格執行時間表,財報上的業績就會很慘,所有人年底都拿不到獎金,「鴻海的生產單位幾乎都有這種從進貨到出貨,準確達到預定數目的功力了。」戴正吳說。

另外一項可以克服「ASP每年下降30%」的優勢,來自於規模。「像我們進貨的優勢,比一般小廠的折扣要多,」一名鴻海內部人士指出,像一次訂兩萬個零件,一定比一次訂兩百個的折扣要多,再加上購買的次數愈來愈頻繁,達到一定的量後,折扣更多,「鴻海買到的東西,一定是最便宜的。」

而第三項克服「ASP每年下降30%」的優勢,則是速度。也是最大差異化之一。

「速度,就是我們成本的一部分!」戴正吳指出,對於鴻海來說,真正的成本,不只是看得見的機器、廠房、原料、人工,還包括了所有組裝、物流、加上人員訓練等等,「今天的鴻海,你也可以說,我們是在經營成本。」

「台灣產業結構仍然在調整,」郭台銘指出,「過去習慣賺錢的公司,現在就比較難適應了,」主要是只會追求高利潤的公司,現在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高利潤造成大家決策的品質不是那麼仔細,等到外在環境一改變,企業文化一直維持在高利潤時,將來公司整個文化都很難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