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過去,台灣高科技業的管理階層,不再保守於智慧財布局的相關投資;領導人願意付出更多經費將專利系統化,雇用高素質人才,研究國際智慧財訴訟案例,甚至進行組織重整等等。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普瑞史考特(Edward Prescott)指出,未來影響股價的變因除了有形資產,更關鍵的是在財務報表中無法顯示的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價值及專利。
我們相信這樣的趨勢對台灣廠商是個提醒。台灣以低成本的高科技零組件聞名國際,但這不會是長期優勢。因為怎麼樣也敵不過中國大陸或其他更低廉的市場價格。如今,研發不只是製造工具,而要把它看做生財之道,企業持續成長的工具,由此可知投資於專利的重要性。
核心科技好比一座城堡,一方面為了防禦,一方面也為了宣示地盤;除了核心技術的專利之外,科技廠商還必須積極開發周邊技術專利,售予其他廠商。讓法務部門從支出中心(cost center)轉變成獲利中心(profit center)。
因此專利的布局必須仰賴各部門專業組成委員會,管理階層一定得涉入,如此的委員會才有審視企業智慧財的權力與能力。我們建議,如果公司無法聘請歐美的專利律師,也必須聘雇擁有美國執照的國內專利律師。很多台灣廠商僅將專利申請書委託翻譯社,將中文翻成英文就到美國申請,錯失很多積極宣稱技術領域的良機。
另外,智慧財之於生技產業,其重要性尤勝電子業,因為生技產業是絕對智慧密集的領域,單一產品也許就是企業的命脈,如何以專利保護核心技術,是台灣廠商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宋漢崴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