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奧運剛剛圓滿結束,亞洲人的成績輝煌,但是香港報紙的頭條標題卻是「完美十六天,還債十一年」。
筆者剛剛訪問加拿大蒙特利爾,友人指著1976年奧運會後很少使用的體育設施感慨地說,「二十四年後,我們市民仍在還債呢!」
政治影響 奧運債難償
話說1976年,蒙特利爾主辦奧運時,建築了許多巨型的體育設施,政府負債11億美元,原本準備在賽後吸引大量外資,並促進觀光事業,但是蒙市及魁北克省大部分為法裔加人,要求獨立自主,鬧得不可開交。
雖然公投沒有通過,但是嚇走了外面的投資者,本省的企業家也抽走了資本,轉投資附近的安大略省及南鄰的美國。
筆者二十多年去過數次蒙特利爾,幾乎沒看到新建築。省民要會英、法兩種語言,公務員及專業者(如律師等),要通過法語檢定考試。友人說,許多專業者即使通過法語考試,但因就業機會少,只好做店員或他遷。稅收減少,奧運債也不容易還了。
1984年,美國洛杉磯主辦奧運時,為確保收支平衡,獲得國際奧委會批准,可爭取企業贊助。由於主辦者的努力及各式各樣的贊助點子,洛杉磯是史上第一次主辦城市沒有虧空者。當年有一趣事,籌備會首先邀請美國大企業參予贊助,接觸柯達(Kodak)後,一直沒有消息,再三聯繫,可惜柯達企業文化保守,決策過程緩慢,反正美國就此一家相片器材大公司。奧運的企業贊助限定每一產業只可由一家企業贊助,以增其效果。後來籌備會轉向日本的富士(Fuji)相片公司,富士高層於數天內即決定做為該產業的唯一贊助者。日本富士軟片在美國原本籍籍無名,卻在1984年奧運後一躍成名,從此打入美國市場。
企業贊助 有得有失
1988年漢城奧運開始推展全球性企業贊助,當時筆者工作的3M公司,也成為可能贊助的對象之一,因此知道些當時決策的過程。
成為贊助者的企業,可授權在其產品包裝及文宣上加印奧運的五環圖騰,據當時3M市場部的評估,1980年代全球被人認識的商標圖騰,第一名為麥當勞的黃色拱門;第二名就是奧運五環。3M市場部結論是贊助奧運可提升公司的全球知名度,於是決定贊助。
當時的贊助金約1000多萬美元,奧運會前分數年交付。為充分利用此機會,3M動員了許多人力及物力,包括重新設計印刷文宣、產品包裝設計、贈送紀念品及贊助區域性的運動會等。最困難的項目,是奧運期間要購買入場券送客戶們,還要招待主要客戶及高層主管的交通、旅遊。所有費用及精力加起來很可觀,以後3M就不再贊助了。
1996年,奧運會主辦權又回到美國(亞特蘭大),一些企業很希望贊助。有趣的是,全球最大的運動鞋名牌Nike居然沒有爭取到,而由英國的Reebok奪得。原來Nike準備在亞市中心安裝數個整層大樓的看板,既然拿不到贊助權,Nike想到一個奇招,準備用贊助金相近的金額,買下一棟接近國際機場的大樓,在高樓頂層,布置一個巨型的照明看板,不論飛機降落及起飛,飛機上的乘客都可以看到Nike的商標,這確實是高招。
後來亞城商會出來講和,基於奧運的「祥和精神」,勸Nike不要與籌備會及Reebok打擂台。
雪梨爭取到2000年奧運後,IBM立即與籌備會達成協議,由IBM提供整套資訊系統。在奧運期間,將過去的奧運紀錄及現場運作,以第一時間連線供大會使用。宣布此一計畫時,有點事出突然,多家大型電腦及軟體公司還來不及反應,IBM已簽了約。像甲骨文(Oracle)這種以資料庫(Data Base)著名的公司失去一個好商機。自此以後,IBM即連續取得多次奧運冬夏季的資訊處理計畫。
貼心設計 賓至如歸
2002年的冬季奧運在美國鹽湖城舉行,該處是摩門教的總壇,保守的宗教氣氛極為深化,教徒不可飲酒,因此整個城市沒有幾家酒吧。
為了爭取舉辦奧運的機會,經過市議會激烈討論後,特別批准在奧運比賽期間開放多個賣酒牌照,來歡迎全球的猛將饗以啤酒。
摩門教有根深柢固的文化及財務基礎,因此擁有許多企業及房地產,用獲利來贊助、推廣宗教及文化教育事業。最著名的要屬其所創建的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教友子女高中畢業後,在進入BYU前要到世界各地傳教兩年,同時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因此造就許多語言人才。當年奧運會時,全球任何國家代表團到達機場時,一定有兩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大部分為BYU的學生,用該國流利的語言來歡迎,真讓人感到賓至如歸。這個文化資源是其他地區難以相比的。
鹽湖城於會後設了「2002遊客服務中心」(2002 Visitor Center),內有一藝術館,收集了頂尖攝影師所攝的比賽相片五十張,放大的彩色照,配上照明,來顯示奧運的人文(Humanity)及勇氣(Courage)精神。另外還有一間一百八十度大銀幕戲院,放映開幕、閉幕以及精采的比賽片段,這也許是許多奧運會後城市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比起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會後的百業蕭條、不用的奧運設施,真的是大不相同。
爭奪金牌 所費不貲
加拿大溫哥華市爭取到2010年的冬季奧運,筆者於2004年8月到溫城時,正好籌備會宣布,由其南郊的列治文市爭取到「快速滑冰館」。該市為此將投資約1億美元建館,並改善交通及增加一個會展中心。速滑館將建於國際機場及菲莎河濱,遠山在望,風景秀麗。列市有許多華裔居民,該館附近有台灣統一集團參與投資的統一廣場及酒店,還有香港新鴻基集團新建的大型商場Aberdeen Center,裡面有近百家商店。預期奧運將給華人地產商帶來財運。
回憶1986年,溫城主辦過世博會,當時市政府用一片閒置的工業濱河土地做為會址。會後香港的李嘉誠集團,以低價買下這片地,經過多年的開發,已建成多棟香港式的高樓住宅,最近景氣好,地產都已賣光,獲利相當豐富。多年來溫哥華爭取到主辦兩大世界盛事,獲利最大的也許是華人。
據香港報載,中共體育總局花在爭奪金牌的費用,在1980年代為每年10億人民幣,1990年代增加到30億人民幣,2000年後再升到每年50億人民幣。如果以中國二十年來所獲金牌總數一百零四枚來算,每塊金牌約花6億到7億人民幣,真是龐大的投資。當然比起花在軍火上,對促進世界和平要好得多。
如果以一代人二十年的斷層期來看,從1984年到2004年夏季奧運會六屆,共發出約一千八百枚金牌,除以全球六十億人口,平均三百三十萬人有一金牌。
中國大陸這二十年間共得一百零四枚金牌,除以十三億人口,約一千兩百萬人口有一金牌;中華台北今年的兩面金牌,除以人口後,也剛剛好約為一千兩百萬之一,真是巧合。同一時間美國約獲兩百多枚金牌,除以兩億多人口,是每一百多萬人口獲一金牌。中華兒女在體育巔峰仍有發展的空間。
(筆者為美國富嘉創投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