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下面所列的表,你自覺屬於那一群人,贏家?還是輸家?
看著財富愈來愈集中於少數人之手(主計處統計,最富的五分之一家庭,所有的財富,是最窮的五分之一家庭的三十倍);眼見身邊的朋友紛紛玩股票,跳槽到證券公司,搞房地產而「發」又覺得物價上漲的壓力,步步逼近,原來對理財不甚有興趣的你,是否也心動了?
把錢吃掉﹗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錢拿去吃掉。」經建會專門委員黃文治開玩笑地說,受薪階級是在經濟變局中,最「可憐」、最沒有辦法的一群。
但事實上,也不必那麼悲觀,稍微有點計畫的人,就算不能致富,至少也可以自保。
綜合美國及國內一些投資專家和商場人士的意見,提供以下一些原則和方法。它不會讓你一夜致富,可是絕對能提供有用的心理建設和穩健的操作方式。
原則
一、先衡量自己的年齡和家庭狀況。光華證券總經理馮本立常鼓勵年輕人多投資,即使負債也值得,因為年輕就是本錢,可以承擔多一點的風險。
他在美國大學剛畢業時,借了三千美元在紐約買了一幢房子,十年後,這幢房子值二十萬美元。
財政部參事戴立寧也認為,二十六歲到三十六歲是買屋最好的時機,因為過了這段時間,孩子的學費,自己的退休金,可能使資金運用不靈活。
二、依自己的個性,擬定投資策略。黃文治指出,所謂的投資策略,要針對個人設計才有用,因為每個人的滿足點都不同。
例如,每個人都知道股市獲利原理是「低買高買」,但什麼是低,那裡才算高,每個人看法不同。
三、不要做太複雜、自己不甚清楚的投資。期貨買賣,甚至股市,一般說來是比較複雜的投資工具,風險較大,在沒有把握之前,最好不要太衝動。
四、分散風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是一句老話,但也是一句很有用的老話。
個別市場
一、股市:
「當那麼多人都瘋了的時候,你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市場的價值。」聯合證券副總經理蔡瑞修如此形容當前的股市。當大部分投資人覺得加權指數六、七千點、或三商銀股票一股八百多元仍不算高的時候,其他人也只有「認」了。
在這種情況下,基本分析可能不像過去那麼好用。高檔期的操作不外兩種,他建議,風險承擔能力小,較保守的人,宜減量經營,避免追高。喜歡高風險、高利潤的人,最好大進大出,走短線,以避免一夕崩潰之險。
需求方面,每個人口袋裡的錢都增加了。目前台灣存有七百多億美元的外匯,等於央行要釋放出兩兆多的台幣,而且每月貨幣供給額年增率,從前年七月開始到現在,沒有一個月低於三0%(安全額度是一五到二0%)。如果純以貨幣理論來看,物價上漲恐怕難以遏止。
另一方面,廠商的成本也明顯增加。
另外,各種基金的受益憑證,雖然利潤不像狂飆的股票,但仍不失為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
二、房地產.
目前許多人都同意,房地產已經到了高原期,再大幅揚升的可能性較小。尤其是漲幅已高的市中心,雖不會回軟,但要再向上「噴射」,也不太容易。
買屋訣竅
不過,投資專家提醒購屋者,房子在地狹人稠的台灣,要貶價,長期看,並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用高價買下土地或房子的人,除非有特殊理由,也不會輕易殺價售屋,比較可能的情形熬,熬到最後一刻,才肯賠錢賣房子。所以房價一旦上去,很難下來;即使回跌,幅度有限。
瑞邦建設總經理莊孟瀚,以他二十多年的實務經驗,提出幾項投資房產的訣竅。
第一,同樣的錢,寧願買(訂)兩間小套房,或中坪數的房子,不要一下子就挑大坪數的房子。因為就出租房子這一點來看,租金通常不跟坪數的大小成等距正比,也就是說,一幢五十坪的房子租一萬五,兩間二十五坪的房子,可能可以租到兩萬,比較划算。
第二,寧買舊房子。因為同樣的地段,新、舊房子增值的速度,不會相差太遠,而買舊房子顯然比買新房子划算。
在此原則下,一幢不超過二、三十戶的老舊公寓,也比住了六、七十戶的新大廈有遠景。因為房子舊,改建機會大,而戶數少,談判過程也會順利許多。
投資土地現已成為一種趨勢,不妨留意。將來,大都會的面積,會因交通而擴大,把眼光放遠到「大」台北地區,包括深坑、汐止、三峽、林口,甚至楊梅、三芝,都是可以注意的地方。找幾個親朋合資,買塊接近計畫道路的地(例如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十公里,而又已有小村鎮的地方),可以做長期投資。
注意政策變化
除了股市、房地產之外,黃金由於美元挺升、油價低迷,價格持續在低谷徘徊,就長期投資的觀點,是值得考慮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你低頭忙著策畫資金時,別忘了抬頭注意政策的變化。
在財富愈來愈集中於少數人的時候,一向強調均富的執政黨,會不會採取財稅或其他冷卻股市、房產的辦法,將深深影響兩大滾沸的市場;而且為了應付通貨膨脹壓力,央行對銀根的操作,左右資金寬裕與否,也將是投資人必須列入考慮的項目。